一個人很窮,有個人可憐他,想幫他致富。那人送他一頭牛,囑咐他好好開荒,春天撒下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於是他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可以賣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隻是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日子立刻能夠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窮人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隻剩下一隻雞,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心想致富是無望了,不如把雞賣了打壺酒,一醉解千愁。

春天來了,送牛的人興致勃勃送來種子,發現窮人醉臥地上,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那人轉身走了,窮人繼續貧窮。

這是爸爸經常給小文文講的故事。講完故事,爸爸又提出了一個問題:窮人為什麽“繼續貧窮”呢?

給孩子講故事,也不是簡單的“1+1=2”,也是有很多學問的,年輕的父母需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

一、要考慮孩子的水平。從出生到三歲這一段,孩子的變化非常快,可以說是一個月一個樣,而且即使兩個孩子年齡一樣大,也還有個體差異。怎樣根據你孩子的情況來講,是首先要考慮的。以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如果你的孩子是七八個月,那你雖然也要原原本本把故事給他講一遍,但重點是讓他認識故事中的人物;如果你的孩子一歲多了,那要求就要高一些了,要讓他明白故事的情節了;如果你的孩子兩歲多快三歲了,那要求就要更高一些,要讓他聽完後,還要學著複述故事。

二、給孩子講故事一定要帶感情。一篇好的文學作品都是有情有趣的,講故事就要把這“情”和“趣”表現出來,要能感染孩子。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極富情感的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天裏冷得渾身發抖,媽媽讀的時候都應該有所體現,一方麵表現出發抖的樣子,一方麵製造懸念,讓孩子想:小姑娘的命運會怎樣呢?這時候,要表現非常同情的心情,要把小女孩可憐無助的場麵表現出來。

三、講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每次都準確地照著書讀,不能這次多一個字,下次變一個字,孩子會給你提抗議的,說你講錯了。要知道,他是通過聽故事在學習語言,你一次一個樣,他就不知所從了。

四、講故事不能隻是大人講,孩子聽。給比較大的孩子講,可以通過不斷提問,讓孩子自己觀察、思索,發揮孩子的主動性。比方,講一頁之前,讓孩子先看畫,說說畫上都有什麽,然後大人給予歸納、補充。我們常說要發展孩子的智力,這正是培養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