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做完了嗎?”這幾乎是爸爸、媽媽下班回家,見到笑笑以後的第一句話。但是,這些話天天說,卻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廠長每天下班時守在廠門口問工人:“你的定額完成了嗎?”這和一回家就問孩子功課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為什麽我們不問問,“今天你什麽課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師提了什麽問題?”“球賽勝負如何?”“你借到了什麽新書?”……

假如我們隻是一味地要求學習、學習,成績、成績,孩子的學習熱情與求知欲就會減退,學習日益被動。關於這一點,國內外不少心理學家早已告誡過老師與家長,孩子對父母的極為關心學習成績勢必會產生逆反心理,更談不上興趣了。

我們知道,學齡前孩子的注意力通常不穩定,他們對某一事物的興趣通常與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新鮮感分不開。

一、適度讚揚。父母對孩子在探索過程中的每一個新的發現,都要予以支持,並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家長對他們的期望不能超越他們已有的水平和他們通過學習最近可能發展到的水平,並要及時肯定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在家長看來是微不足道的進步,卻給孩子帶來了成功的體驗,並依據學習成果來調整心理活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勞逸結合。如果是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或是掌握技巧性比較強的知識,如繪畫、彈琴等,父母要合理地安排時間,每次持續時間不宜過長,防止大腦皮質產生保護性抑製,從而降低學習興趣,影響學習效果。因此,作為家長就必須善於發現和引導,經常帶孩子出去參觀,外出散步,或者帶著孩子擺弄和拆卸各種玩具等,讓孩子在探索“秘密”的活動中,激發學習的興趣。

三、變換方法。即使對於同一內容的重複學習,父母也要每次變化方法,最好與遊戲結合起來,學學玩玩,動靜交替,以免孩子產生厭倦感。年齡稍大的孩子可適當地組織競爭性的活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一旦孩子對某事物產生了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就會進一步促使孩子主動地學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學齡前兒童來說,給予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孩子學習興趣的關鍵所在。

四、切忌粗暴。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時,切忌粗暴幹涉、硬性強製或教條主義的方法。家長應從孩子的年齡特點出發,以參與者的身份、商量的口吻、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與孩子溝通交流,這種心理效應對於激發和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幽默風趣。對孩子不要擺出像法官般的一臉威嚴,也毋須扮演命令、威脅、說教或斥責的角色,因為這些角色往往會使孩子產生恐懼而畏縮。要給孩子溫暖和安全感,然後發現問題並協助他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