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王座的道路固然千百條,但冠軍通常都擁有共同點。這便是林丹,一個為競技體育而生,注定成為王者的人。性格決定命運,對於這句話我深以為然。跟我比較隨性的個性一樣,我打球的風格也是自如、飄逸。而且在理念上我始終認為,上了場大家都靠自己日常訓練的水平來一較高低就好,隻要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一切都能水到渠成,從沒想過必須要去贏下和誰的比賽。當然,對於結果,贏了值得慶賀,輸了也隻能怪自己技不如人,下次再來。林丹則不同,他對比賽有著更強烈的必勝信念,他更饑餓、更凶狠、更具備職業體育人的職業精神。曾經看過媒體這樣描述我和林丹的區別,“白臉小鮑像書生,黑臉林丹是殺手。”乍聽之下不禁一笑,但細細咀嚼,卻也不無道理:是呀,每天都在相同的日光燈下訓練,可兩人的膚色怎麽差距就這麽大呢?哈哈!或許真的是相由心生吧,黑色代表著堅毅、霸氣,對於目標的執著;而白色則給人以溫暖、平易近人的感覺。

    此外,我和林丹從小的成長之路也不盡相同。我從八歲打球開始,一直都是教練眼中的驕傲,隊友心中的楷模,一路走來可謂順風順水。看過林丹自傳的人應該會知道,林丹的羽毛球之路充滿了坎坷波折。小時候,因為身體發育晚,林丹總是隊裏最瘦最小的那一個。如果說我從小贏球占了身高臂長的身體優勢的話,林丹則更多的是靠著過人的意誌死磕。甚至到了中國青年隊後,林丹還遭遇過被開除這樣的重大挫折。試想如果是我陷入如此逆境,都不知道會頹靡成什麽樣。然而林丹則一點點爬起來,不但重新站進國家隊的隊伍,更一次次站上世界羽壇的巔峰。我想,正是林丹所經曆的這些坎坷逆境後來都成為其人生的財富,讓他的個性愈挫愈勇,成為賽場上的不可戰勝。這些,都是我所不具備的。

    我現在可以坦然地分析我跟林丹的個性差別,然而在那些我不得不跟林丹一次次隔網而立的日子裏,我卻從來不曾如此淡定。那些年的“林丹劫”,幾乎要成為我一輩子的魔咒。

    2003年香港公開賽決賽,又是我跟林丹對決。那場比賽誰都不敢鬆懈,雙方比分咬得很緊,交替上升。直到最後一刻,林丹才憑借幸運球拿下了賽點,舉起了獎杯。從那場比賽之後,我感到林丹和我之間的關係開始變得疏遠。當時我還很奇怪:以前你輸給我,我們之間還會和當初一樣要好;為什麽現在你贏了我,反而我們之間的關係變得冷淡了呢?

    我不是個太多心、太喜歡琢磨這些事情的人。接下來的日子,還是一天天地過。2004年瑞士公開賽,打進決賽的又是我和林丹。當時的我一反常態,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想贏下那場比賽。那幾年的瑞士賽,冠軍除了獲得獎金外,還可以拿到一塊黃金。賽前還有人提醒我們倆,“要往死裏拚啊,誰贏了可就發了。”我報之以一笑,當時我的想法很明確:黃金不黃金無所謂,要贏林丹才是最重要的。

    賽況還是異常激烈。心裏那種前所未有的想贏的迫切,反倒讓我失去了平素的冷靜心態。每當比分落後的時候,我都有種特別委屈,甚至想哭的衝動。大概沒有人知道,那天打到最後幾分時,我的眼眶裏已經忍不住有眼淚在打轉,隻是因為意識到比賽還未結束,又把眼淚生生地憋回去了。結果,我又以兩三分的差距輸給了林丹。走下場地時,我隻覺得胸口發悶,整個人都不舒服。我不停地在心裏怨念著:怎麽我又輸了呢?我哪點都不比他差,憑什麽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