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再次強調“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並明確告訴劉錦棠緩進不是無所事事,而應趁此機會抓緊時間做好明年進軍的各項準備,以俟明年雪融之際則速戰之,打他個措手不及。

    何以為“應辦之事”?對於整個軍務而言,應辦之事就是籌糧、籌餉、籌兵和籌運四大事宜。總體來說,也就是後勤保障事務。我們知道,在確定收複新疆之前,清廷內部有過一次關於海防與塞防孰輕孰重的爭議,而爭議的最大焦點就是軍餉問題。左宗棠指出曆年來各省積欠塞防3000多萬兩軍餉,塞防本已是艱難維護,如今又要大舉進軍新疆,其路途遙遠且艱險,戰事期限未定,所需軍餉耗費巨大。這個難題,若不在戰前完全處理好,那麽就絕不能貿然進軍,以免半途而廢,得不償失。

    左宗棠大致算了一筆賬,即便再精兵簡將,出征第一年所需軍餉仍在千萬銀兩以上。如此大數額的一筆款項,國庫空虛而又要兼顧海防以及之前所簽種種不平等條約索賠項目,清廷斷不能全部埋單。而若籌不到軍餉,那麽劉錦棠24營、金順率部20營、金順所轄景廉舊部19營、張曜14營、徐占彪5營,總共82營將士的溫飽從何解決?參戰將士多為貧苦子弟,他們都是抱著一顆愛國熱心前來的,在征戰途中隨時都有可能麵臨為國捐軀的生命危險,若使其餓著肚子打仗,如何對得起這一個個追隨他跋山涉水艱苦作戰的將士?因此,左宗棠盡管苦惱已極,便想到外借洋款,以渡時難。

    提到借洋款,左宗棠首先想起當年他力薦之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昔日因為台灣軍事告急,各省並無軍餉支援,沈葆楨不得已之下成功舉借洋款200萬兩。左宗棠上疏清廷,希望清廷令其幫借1000萬兩,由各省關分十年清還。清廷十分同情左宗棠的艱難處境,於是詔令沈葆楨照辦。不料沈葆楨本不讚成西征,又因有李鴻章在後台支持,沈葆楨不讚成也不願意再經他手外借洋款。左宗棠為之憤懣難抒,指責他“是誠何心哉”。然而憤懣歸憤懣,兩江總督沈葆楨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如此極力反對,不願出手相助,左宗棠也隻好在曆陳借洋款之必須之外,主動把借款千萬兩減至四百萬兩。如此一來,或可稍緩反對派的意見。

    清廷深知左宗棠的不易,願意極力配合,想方設法給他湊足千萬兩出征餉銀。經過商議,清廷頒布“上諭”:“左宗棠出師塞外,必須士飽馬騰,方足以壯軍威而張撻伐。各營將士踴躍前驅,尤深廑念。各省協解西征餉銀未能足數,致有積欠口糧。此次遠道進兵,糧餉必須充裕。……加恩著於戶部庫存四成洋稅項下撥給銀二百萬兩,並準其借用洋款五百萬兩,各省應解西征協餉提前撥解三百萬兩,以足一千萬兩之數。”

    清廷以堅定的決心和實際行動支持左宗棠的西征事業,很快就給他撥款200萬兩,並飭令各省籌得300萬兩,總共500萬兩給到左宗棠帳下。但對於外借500萬兩,則讓左宗棠自行去借,並屬意他“既以肅清西路自任,何惜籌備巨款,俾敷應用,以竟全功”。左宗棠由是感恩不已,主動延遲一年舉借洋款,以減少一年利息。翌年,左宗棠委托胡光墉借款,最終經由德商泰來洋行出麵斡旋,敲定債主為英商匯豐銀行,借款500萬兩,分7年歸還,以月息一分付給匯豐,並以貼息二厘五毫每月付給泰來。借洋款一事遂定,軍餉也就初步有了著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