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左宗棠在接到皇上要其協助曾國藩襄辦軍務的旨令之後,不禁感慨“恩遇優渥,實非夢想所期”。因為在前不久,他還是清廷的“要犯”,正要擔心腦袋搬家,不料轉眼間就被告知委以重任,要其自辦團練協助曾國藩平定太平軍。在湘幕為賓6年的沉潛,終於有了讓他真正大展身手的機會。

    左宗棠回到湖南,“招所知湘楚舊將弁,以勇敢樸實為宗”,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招得湘勇近5000人,其中1400人是王鑫“老湘營”的舊部,而剩餘的3000多人則由崔大光、戴國泰、黃少春、黃有功、李世顏、羅近秋、張誌超、張聲恒、朱明亮等9名舊將四處招募所得。王鑫的舊部由其弟王開琳統領,而新募得的3000多湘勇則分為4營、4總哨和8隊親兵,分別由9名舊將分管。新軍既成,左宗棠名之曰“楚軍”,自為主帥,而令王鑫堂弟王開化總領全軍營務處,劉典、楊昌浚全力輔助。

    楚軍實為湘軍的一部分,但左宗棠為與之有所區別,並表明自己獨立領導、自成一軍的特色,而名之曰楚軍。湖南本古楚之地,與湘無礙,但名之曰楚,則更貼近古人之意。楚人的淵源傳統,就是以屈原為代表的忠君愛國精神,因此是為楚軍,也就昭明左宗棠建立這支軍隊的意圖在於保家衛國,維護清廷君統。左宗棠對於軍隊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以為“忠義”當頭,團結一心才能所向無敵。我們從這取名即可看他的軍事思想之一端。

    左宗棠募得新兵並做好安排部署後,即率部來到長沙城外的金盆嶺進行基本而快速有效的軍事訓練。此時,太平軍在蜀川、贛、皖等地的活動正盛。待左宗棠短短練兵僅兩個月的時候,因為石達開大軍開進四川,四川告急,清廷一改初衷,要左宗棠入蜀督辦軍務。曾國藩得知馬上奏請仍留左宗棠助其襄辦軍務,以免分散兵力而使太平軍在江皖等地得利。胡林翼也寫信給左宗棠,告訴他“公人蜀則恐氣類孤而功不成”。左宗棠自己則表明“我誌在平吳,不在入蜀矣”。是時,太平軍很快就攻占了廣德、寧國等地,清廷於是從其意,改委駱秉章入蜀督軍。左宗棠楚軍由是和曾國藩、胡林翼所率湘軍強強聯手,形成威震朝野的湘軍集團,在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一直處於中流砥柱的地位。

    在太平軍定都南京之後,清廷原本建有由清朝貴族統領的江南、江北兩大營作為攻克太平軍的主要力量,名為綠營兵。奈何這兩營兵力十分不濟,先於1856年兩軍覆滅,後重組又分別於1858年和1860年被圍殲。自此,清廷再無能力重組綠營兵,隻好重用漢人自建的湘軍。從曾國藩組建湘軍,坐實兩江總督之位,又命左宗棠自建楚軍襄辦軍務開始,湘軍集團很快就在這次與太平軍的較量中脫穎而出,扶搖直上。左宗棠也借此風勢,依靠自己傑出的軍事、經濟、政治等才能實現他人所不能企及的快速升遷之道,以短短四五年時間從一個鄉紳轉而為閩浙總督,躋身清廷要員之列。

    既得仍舊襄辦江皖軍務的命令,左宗棠便於是年八月從長沙取道醴陵,直往江西。本來曾國藩是要他先往安徽助力的,但是左宗棠以為“先將江西兵事餉事逐為經畫,亦當務之急也”,因此趕往祁門與曾國藩會合。曾國藩之所以在祁門,是想扼住此時正欲在皖南和贛北展開攻勢的太平軍,以免他們借此由浙、贛援助安慶。此時,湘軍正全力欲圖安慶。左宗棠在急進軍途中聽聞太平軍已經占領徽州,於是便改道經由南昌過樂平,進駐江西景德鎮,以此為陣地出擊殲敵。左宗棠精熟兵法,認準景德鎮為“江省前門,滌公祁門後戶,儻有疏失,不堪設想”,因此死守不讓。左宗棠果然占有先機,在他剛進駐景德鎮不久,太平軍就趕到贛南,窺伺攻取景德鎮,欲斷曾國藩兵糧後路。左宗棠料準其詭計,一邊派王開琳率舊部正麵攻打這支太平軍部隊,一邊派王開化、楊昌濬率隊在他們逃往景德鎮南邊小城德興的路上進行攔截。這樣,前有攔截,後有追兵,這支太平軍在楚軍的前後夾攻下終於潰不成兵,四下逃散。一鼓作氣勢如虎,得勝楚軍借勢順帶攻下德興,直取婺源,穩固了湘軍在江西的腳跟,贏得楚軍出省作戰的第一次實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