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左宗棠竭盡心力內清四境、外援五省的同時,列強都盯緊中國這塊肥肉不放,伺機侵略。鴉片戰爭後,英國的勝利讓他們都看到了清廷的空虛懦弱,便紛紛借機開動戰爭再獲肥利。左宗棠此時雖然尚未獲得實際的官職,人微言輕,但他依然選擇建言獻策,而不願袖手旁觀。

    1856年,英國憑借“亞羅船事件”,對廣州發動戰爭,而後就衍生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吸引了法國、美國、俄國等資本主義帝國參與其間,最終迫使中國與他們分別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通商等等,國家尊嚴一次次遭受淩辱。

    所謂“亞羅船事件”,原本該屬中國內政,而無關英國。亞羅船是一艘中國海盜船,它聘請了英國人做船長,並懸掛英國國旗為掩護在海上劫持客船。清廷於是把它拿下,抓了船上12名中國水手。英國就借此誣陷中國有意針對英國,對英國造成損害,於是對華發動戰爭。而法國對中國覬覦已久,就差出師無名,這時終於讓它逮住了英國發動戰爭這個時機,於是也趕忙找了個“馬神甫事件”參與其中。後來,遂有了英法聯軍侵華,美俄以調停為名共同逼迫清廷與它們分別簽訂通商條約的恥辱。

    當英法聯軍攻占了廣州時,抓住昏臣兩廣總督葉名琛,馬上成立了個偽政府,以葉名琛的名義繼續向清廷發送假報,讓清廷信以為廣東無恙,大局尚穩。但時刻關注鄰省動向的左宗棠卻從商民口中察覺異象,隨後通過偵察發現廣州已經淪陷的事實。他把事實稟告駱秉章,駱秉章立刻上疏清廷言明真相,清廷方才覺醒。而在上呈的奏折中,另附有左宗棠抵禦外侮的建議。

    “主要經理得宜,民心團結,士氣弘揚,敵人亦何能為患?”左宗棠對於抵抗英法聯軍是抱著滿滿的希望的。接著,對於如何驅逐廣州英法聯軍、護衛京畿,他都呈上建議。左宗棠認為,廣東地區,以香山、東莞、新安三地的民氣最為強大,如果能夠團結他們,讓他們在暗中部署,趁英法聯軍出兵北上的時候偷襲他們在香港的大本營,奪取他們的輜重武器,那麽他們必然不能繼續北上侵略。而與此同時首尾相連,上下一氣,“以一支勁旅護天津,而後與之決死戰”,那麽英法聯軍的侵華美夢則會就地破碎。想到清廷中有許多投降派,左宗棠還借駱秉章的奏折提醒統治者莫聽昏臣讒言。

    左宗棠一以奇襲,一以攔阻,把英法聯軍困在途中,使其前後沒有支援便知難而退的想法可行性極高,或許便能改變曆史格局。然而,清廷投降派占據上風,鹹豐皇帝也畏首畏尾,既不想打敗仗,又擔憂打勝仗反而引起英法兩國增派大批後援攻打中國。因此,對於左宗棠的計策,清廷並不采納。也就是說,清廷既不派兵搗毀英法聯軍在中國香港的老巢,也不設兵艦於天津攔截敵艦,反而讓他們如入無人之境,順利抵達天津,直逼京畿,迫使清廷再次以屈辱條約結束戰爭,圓了侵略者發動戰爭的本心。

    讓人痛心!國內以重兵全力剿滅義民,然而對於外國侵略者卻不以為然,輕易求和,左宗棠此時心裏五味俱翻。而同時,他又遇上人生第一次對他影響甚大的官樊構陷事件,更是心力交瘁。對於鎮壓內亂,他感到有些厭惡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