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不通,左宗棠還不死心。他還給其他幾位比較有主見的官員寫去類似的信件,希望他們能夠有所為,比如他寫給一位監察禦史,警示如果任由英軍掠取國土一寸,則將來必有無窮後患。可是,很快,便傳來了香港已經淪陷,英軍逼近廣州的消息,左宗棠痛心疾首,大罵琦善賣國當誅。可是,琦善因為是清朝貴族隻是被革職,而沒有像左宗棠希望的那樣“斬首軍前”。後來,又傳來朝廷已經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的事,左宗棠努力至此,卻沒有獲得一絲預期的效果,也總算是心灰意冷了。

    《南京條約》的簽訂,可謂是震驚了海內外。對於國人而言,這就是一份喪權辱國的條約,它使英國獲得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大城市的通商權,英國船艦可以在此隨便出入,這就給他們進一步侵略中國打開了一個巨大的窗口。另外,清朝政府還要賠償英國2100萬銀兩,並割讓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稅收還要共同協定,這就不僅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賦稅,還減少了財政收入,並喪失了國土。自此以後,自主貿易權、關稅自主權、司法所有權等等,都受到嚴重的損害。而且,五口通商,準許英國人自由出入和居住,還給他們內外呼應伺機進一步吞噬中國製造了機會。而英國憑著幾艘軍艦就取得如此豐厚的戰果,不僅讓英國人自身始料未及,掩口偷笑,更讓西方其他列強紛紛把堅船利炮對準中國,仿效英國向中國打出瓜分的大牌。比如第二次鴉片戰爭,就多了法國、俄國和美國的幹預和從中獲利,而其中俄國獨自便侵占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裏江以東100多萬平方公裏的國土,讓人悲痛不已。

    為此,左宗棠還特地寫了《感事》詩四首,以示其憤:

    其一

    愛水昏波塵大化,積時汙俗企還淳。興周有誥拘朋飲,策漢無謀徒厝新。一怒永維矢下祜,三年終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長算,為爾豺狼不可馴。

    其二

    司馬憂邊白發生,嶺南千裏此長城。英雄駕馭歸神武,時事艱辛仗老成。龍戶舟橫宵步水,虎關潮落曉歸營。書生豈有封侯想,為播天威佐太平。

    其三

    王土孰容營狡窟,岩疆何意失雄台。癡兒盍亦看蛙怒,愚鬼翻看導虎來。借劍願先卿子貴,請纓長盼侍中才。群公自有安攘略,漫說憂時到草萊。

    其四

    海邦形勢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漢蕃。西舶遠逾師子國,南溟雄倚虎頭門。縱無墨守終憑險,況幸羊來自觸藩。欲效邊籌裨廟略,一尊山館共誰論?

    在這四首《感事》詩中,我們體會到左宗棠深深的憂憤和期冀,以及無奈、失望等複雜情緒。第一首詩表明了他對外侵的態度,絕不講和,這也是後來他戎馬沙場的做法,不管他人如何求和、求降,他都力主一戰到底,把外侵趕出國土,不使其得到一絲一毫的利處。隻可惜,他一個人和他的部眾力量太薄弱,最終還是免不了國土削減的局麵。第二首極力讚揚了林則徐、鄧廷楨的愛國行為,並表明他的心跡,也要做一個像林則徐這樣的書生武將,不為封侯,但為國泰民安而已。第三、四首詩感歎奸臣當道,庸才誤國,像自己這樣有才華和抱負的愛國者卻隻能旁觀痛恨,無人聽取他的意見。

    因此,就在《南京條約》簽訂後,左宗棠便決心“買山而隱”,耕讀著書以度餘生。果然,1843年,他靠著在陶家教書幾年積攢的銀子在湘陰買了70畝田,自命“柳莊”,開始了教書之餘躬耕讀書的生活。

    柳為報春樹,給人祥和、春意盎然的感覺。左宗棠取名所買地為“柳莊”,大概是寄寓了美好的願望,希望美好的春天早點降臨,讓國泰民安早日實現吧。來到柳莊,左宗棠感歎,這才終於有了一個真正的家。是的,他再也不用寄人籬下,為鄰裏鄉人恥笑了。而在柳莊這幾年裏,除了教書之餘經常回來享受到合家團聚的歡樂之外,左宗棠更開始學習耕種,專門研究農事。那時第三次會試失敗後,他就在返家途中購買了好些農書,並在研習地理、軍事、外交的暇餘翻看這些農書,隻是苦於一直沒有時間試驗。這次恰好如願,他在自家的田地裏種桑、養蠶、繅絲,另外,水稻、茶葉、樹木、竹子、蔬菜、花朵等等,他一樣也不落下,儼然數十年的農事老手,以至於後來回憶起柳莊的這些年,左宗棠欣然覺得,他最擅長的並不是什麽地理和軍事,而是農藝。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