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也許是年少而短壽,因此在國家治理上還未能展現出多麵手的才能,而康熙皇帝在位61年,又天性聰穎,心有遠見,因此除了鞏固政治、安穩邊境和發展經濟之外,更重視文化建設,並取得卓越成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和教育對於國家昌盛的作用,康熙皇帝自是深知。因此,在實施武力和經濟手段的同時,他更加以文治國,不僅補充、修撰、刊發了《全唐詩》《康熙字典》等,還主持續修《明史》,祭祀包括明朝崇禎皇帝在內的曆代帝王,祭拜漢人聖賢,增加選官機會,晚年舉辦千叟宴等,無不是針對漢人心理而設的。這樣一來,通過文化和教育這一軟肋,康熙皇帝有力地緩解了民族和社會矛盾,使滿漢之間互相取得一定的認同感。

    可以說,康熙皇帝一係列全麵而卓有成效的措施,大大發展了民生和穩固了國勢,抗清力量也逐漸被削弱或感化,民族和邊疆矛盾趨弱,人們安居樂業,清朝自此步入了鼎盛發展時期。隻是到了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問題嚴重,子嗣爭位紛爭不斷,康熙盛況已一去不複返。據史料記載,在1719年時國庫尚有銀近五千萬兩,而到1722年康熙西去時隻剩下銀八百萬兩左右。一代有為帝王逝去,同樣留下一個爛攤子需要收拾,而此時45歲的雍正正是最有能力收拾這個爛攤子的人。

    雍正是康熙第四個兒子,原名愛新覺羅·胤禛。許多學者認為他是奪位謀權,然而據《清史稿·世宗本紀》記載卻表明他是奉康熙遺詔繼位為帝的。此間紛爭我們暫且不論,單說他執政13年的功績,便足以證明他的才能並沒有辱沒皇帝一職。

    即位之前,雍正早已把康熙晚年時期所存在的弊端看得清清楚楚,因此繼位以來,便大展拳腳,以期一改頹萎現狀,正是康乾盛世最關鍵的轉折點。比如,對外繼續打擊分裂國家的行徑,統一了青海,與俄國進一步劃清界限,促進貿易和經濟往來;對內繼續鼓勵墾荒,蠲免錢糧,發展文化和改善吏治等。尤其是在吏治整頓方麵,唯才是用,講究法治和廉治,革除貪庸敗類。對於貪汙腐敗之徒,不論皇親國戚還是其他官員,雍正皇帝一律嚴辦,革職抄家,財產充公,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讓國庫增至6000多萬兩白銀。執行力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一時間,廉潔成風。

    而在其他方麵,比如加強皇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加大密折範圍、設立軍機處、繼續大興文字獄,等等,都讓人望而生畏,莫敢覬覦。與此同時,他又極具創新精神,其中一項便是秘密立儲。他在生前便將下任皇位繼承人名字寫好,一份放入書畫卷軸內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麵,而另一份以密旨的形式藏於內府,等其去世方才揭秘,宣布繼承者。這樣,就避免了康熙皇帝晚年子嗣爭位的煩惱。不過,雍正雖然不為繼承者問題擔憂,但卻突然暴病,死時年壽58歲。

    雍正西去,這便輪到乾隆皇帝上場,康乾盛世最後的護衛者和締造者,當然在後期也成為康乾盛世的毀滅者。與康熙、雍正兩帝一樣,乾隆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麵都極盡能事,可謂祖孫三代一個比一個做得更出色。在政治等方麵,他們都很重視吏治,康熙寬仁,雍正嚴厲,而乾隆則剛柔並濟。對於大貪官,乾隆一律處死,有時甚至動用酷刑。而在官員選拔上,乾隆顯得更為謹慎細致,不僅對年齡有要求,盡量選擇青壯年任職,更對他們的身體狀況、思想品性和才能一一考核,不合格者一律不用。據史料記載,在乾隆第一次考核中,就有6萬多名官員因為各種不合格而遭到相應的處罰。而對於合格或優秀的官員,乾隆也給予褒獎,比如加薪、獎勵廉政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