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青少年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憂慮。

    大學畢業生不會寫應用文,這已是司空見慣的事了。一位畢業於工科大學的白領小姐說:“工作多累,我一點不怕,怕的就是寫工作總結。”不僅如此,不會寫請示報告、不會寫調查報告、不會寫匯報,甚至不會寫請假條的事在高等學府屢見不鮮。一位在國家機關負責公文審稿的幹部說,這些大學畢業生缺乏起碼的文句知識,將公文搞得語義不明、一塌糊塗的現象俯拾皆是。我不企求他們文采飛揚,隻要語句通順、層次清楚,就是我的福分了。這些靠高分進入我國高等院校的學子們,其能力狀況堪憂。

    大學生中,高智商、低體能的現象也很嚴重。如,號稱英才集聚之地的北京某高校,其生源的學業水平、錄取分數在連年提高,但是學生的體能卻每況愈下。1989—1994年,該校共招收1.3萬名新生,三項體能測試不及格的比例在56—69%之間,平均30多分的占7—8%之間。學校不得不在體育方麵嚴格管理、嚴格考試,以償還這些學習尖子們在中小學欠下的體能“債”。

    中小學生的能力素質也存在值得注意的傾向。全國首次10省市中小學生能力抽樣調查,對10621名中小學生的物理、化學、生物、小學自然各科實驗動手能力進行測試。課題組從測試結果得出的綜合評價是:高中、初中學生均低於及格線,小學生略高於及格線。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事業,而不是以製造高分學生為目的。高分而低能現象,反映了我們的教育方針還沒有在許多方麵落到實處。

    高分低能的原因值得人們去追究。

    第一,我們實施的是應試教育,還未把重點轉到素質教育上來。應付考試的觀念在教育界仍占主流,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學校升學率仍被視為教育質量的代名詞。升學率、學生分數成為教師評獎的依據,同時也造就了一批隻會抓升學率的校長和教師。近10多年來強調應付考試,校園模擬卷不斷增加,各類升學考試試卷超出教學大綱的現象屢見不鮮。一項調查表明,現在基礎教育教材內容的偏、難、高、深,隻適合20%的學生。全國政協委員嚴曉卿說,在現實中是考試而不是黨的教育方針左右著中小學教育。楊振寧博士對中國教育感受最深的問題就是“學生功課太多,考試負擔太重”。這樣,學生能力的培養就被考試擠掉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