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為好日子歡欣鼓舞時,陸文忠卻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他繼續進行學習研究、外出考察,最後決定繼續圍墾。就這樣陸文忠帶領著大家開始了第三次向荒地進軍,這一次當年就盈利了10餘萬元,村民人均土地也提高到了80畝。當年的良種大隊發展起來了,而在這片新的土地法上一個新村“瀛東”也正式成立,陸文忠毫無疑問的當選了村黨支部書記。

    新的村莊,新的崗位,新的使命。陸文忠站在了更高的曆史起點上謀劃著瀛東村的未來。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發展,瀛東村現在已經是集農業生產和生態旅遊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市場化改革,瀛東村現在開始建立自己的現代農業產業,開始了新一輪的新農村建設。

    【職場感言】

    在職場中,很多人會遭遇一種“職業停滯期”。例如,有些人因為自身沒有很好的職業規劃,對接受新知識的態度也不是很積極,結果導致自己的創新能力跟不上新員工,眼看著身邊的新員工一個個地加薪、晉職,他們陷入一種深深的“本領恐慌”中。然而麵對自己職業上的停滯,他們更多的是埋怨企業沒能給他們職位提升的空間,這種思維也是不對的。“解鈴還需係鈴人”,要突破這種職業停滯期,我們要學會“自我革命”。隻有不斷地突破自我,才能夠不斷成長。

    有限的目標造成有限的人生,每個人都對自己有著一個定位,如何定位決定著如何你未來的發展。當我們在為自己設定目標的時候,要盡量往高處想。不要為自己的設定限製,但同時也要腳踏實地。我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也讓自白目標不斷提高。

    我們要學會把工作當做一個學習機會,從工作中學習業務知識,提升個人修養,積累行業經驗。如此一路走下去,你不但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還可以為以後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認真工作的員工不會為自己的前途操心,不斷學習的員工不會對進步恐懼。良好的學習習慣,會幫助你不斷地得到成長的機會,任何時候你都會積極的應對各種挑戰,成就一番事業。

    【勞動者語錄】

    同甘共苦,靠集體力量富起來。

    ——陸文忠

    李常水——學習新技術發展農業科技

    【事跡回放】

    李常水是湖南省宜章縣人,全國勞動模範,1971年考入湖南農學院園藝係果木專業學習。1975年李常水畢業後,由於出色的成績學校本想當其留校擔任老師,但是他卻毅然放棄這個機會,回到老家宜章縣農科所擔任技術員,後來又來到果木場任技術員。

    在李常水的心中永遠記掛著家鄉村民,他立誌要用科學技術給鄉親們帶來富裕的生活。80年代初,在實行農業生產責任製後,李常水決定回鄉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1982年,他義無反顧地辭去了國家幹部的公職,回鄉當普通農民。麵對家庭的阻力和親友們的不解李常水在一無土地、二無資金、三無住房的艱苦條件下,從信用社貸款幾百元購買了農藥化肥,又從親友家借了幾分地開始了自己研究的“矮、密、早”的水果栽培試驗。試驗一做就是三年,三年裏李常水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基礎,查閱大量資料,外出考察學習先進經驗、吸收新的知識和技術,終於使實驗取得了成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