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造性

    大學生的創造性不限於首創前所未有的新知識、新見解。他們在學習上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有豐富的想像力,喜歡出“新點子”和解難題;具有發散思維,愛標新立異和發表於別人不同的見解;不輕易相信書本上的結論,而以懷疑的眼光審視一切等等。

    (四)研究性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在開放性的情境中獲得知識、經驗更為容易,知識的積累和思維能力的提高,進一步促進探索研究的需要。獲得親身體驗,從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生的問題的能力。

    三、網絡環境下教師的功能作用

    與傳統的教師教學相比,教師的教學空間不再限於講台、黑板,而是擴展到了更大的網絡空間,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唯一的知識源,教師的角色已發生了轉化,其作用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一)文化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傳統的課堂教學,一向以教師為中心,視學生的學習為單向性接受,教師的授課為單向性注入,教師成為教學主體,而學生成為客體。這種觀念以為把人類已有的文化傳遞給學生便萬事大吉,根本未重視培養對象的獨立人格,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不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創造性人才的成長。網絡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單純的、唯一的知識的傳授者,其教學過程以學生探索為主,把交互性、多樣性、個性化的學習融為一體。學生一方麵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有限的知識,一方麵又利用網絡主動獲取無限的相關知識並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教學內容進行選擇性的學習,促進對已有知識的鞏固。

    (二)由信息的傳導者轉為潛能的發覺者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豐富的世界,從來不可能用一個統一的尺子去衡量。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資源,其開發的方式也應該是獨特的。因此,教師要把學生差異作為一種教育資源來開發,要在教學中適合不同進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學生的個別差異,創造個性發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量,為學生獨立自主的發展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利用自身優勢,發揮自身潛能,優化自身素質結構,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的功能更應集中體現在如何把信息轉化為知識,把智能轉化為智慧。教師已不再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教師更需要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能力,真正體現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好的現代教學思想。

    (三)由課堂教學的主導者轉變為知識探索和研究的平等對話者

    網絡時代,信息技術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拓寬了人際溝通的渠道,師生交往趨於多樣化,平等化。在這種環境下,教師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夥伴、合作者和解決問題的指導者,整個教學過程是一個圍繞同一主題,提出不同問題,大家分頭獲取信息,找出答案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鍛煉,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創造。同時教師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與學生的心理得到了溝通,和諧了教學氛圍,為學生的自主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在這種關係中,師生相互尊重,彼此信賴與激勵,教師理解生命的獨特性,充分尊重學生的相異性,對學生的個性給予接納和肯定,對學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見解能夠寬容與支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