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幾點思考

    (一)適應市場需求,製定可行的考核目標

    由於曆史原因,全國1500多所本專科院校還普遍存在小而全、專而不精等情況,同時國內有關教育發展理論尚不成熟,對許多問題的探討還未取得廣泛共識,致使高校千人一麵,培養模式雷同,以知識傳授和采用灌輸式教育為主,特色鮮明的高校並不多見。專科教育變成本科教育的翻版,而本科教育則成了“考研預備班”。在此情況下,一方麵是學校對目標學位授予點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麵是社會用人單位、學生、家長對大學教育的抱怨。筆者認為,政府對學校的考核目標應根據學校的不同類別有所不同。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類別,可以把大學分為四大類:研究型(科研理論)、工程型(設計、規劃、決策)、技術型(工藝、執行、控製)、技能型(技藝、操作)。除了研究型大學,其他類型的學校應把對知識的應用作為考核的重點,而不是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看科研怎麽樣。非研究型大學對教師的考核定級應以是否有利於學生全麵發展,有利於學生就業,有利於學校聲譽提高,從治學態度,教學投入程度,正常情況下的學術貢獻來考察。把論文數量和科研項目作為考核教師的硬指標,必然導致學術造假和學術行政化,造成資源浪費,大學效率降低。

    (二)理清科研和教學的關係,製定可行的教師考核標準

    1.對教學和科研的認識。

    美國卡內基促進教學基金會前任主席歐內斯特?博耶(Ernest L。Boyer)在《學術水平反思》一文中指出:“現在許多學校麵臨的是一種目標危機。它們不是自我確定目標,而是追求外在的名望。在這一過程中,自己的辦學目標模糊了,研究水準遭到損害,教和學的質量令人不安地下降了。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使社會失去了大量的智力服務,也削弱了高等教育的活力。”的確如此。從實際情況看,在現有的考核模式下,教師的主要精力被迫集中於科研,教學隻是“走走過場”,而科研才是真飯碗。於是,教師的理論水平提高了,但更確切地說,是編寫能力提高了或運作能力提高了,其實踐水平則無從談起。這也許就是許多人的研究成果並不具有應用價值,也不具有原創性的原因了。相反,越是純理論、套套話、總結陳詞就越容易得到編輯認可並順利發表。這樣的科研越多,對大學危害越大。

    2.對教師考核的探討。

    盡管目前有關教學和科研融合的研究遍地都是,我們似乎仍沒有看到解決的最佳方案,幾乎所有代表性的大學無一不是把教師捆得緊緊的。是否這真的有利於教學和科研?恐怕未必盡然。筆者試提出以下思路供參考:①教學考核方麵,應明確教學對象和市場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提高教學質量應從兩方麵入手,一是教師要有時間和積極性,二是學生能夠自主。筆者認為,應將教學的常規評估權交還學生,管理部門僅執行例外評估,即監控性抽查和投訴檢查。監控性抽查如未發現例外情況(較大教學質量問題)不發表意見,其結果不與本人見麵也不作為考核評分的依據。投訴檢查是在收到有關投訴申請時進行的檢查,重在澄清事實,維護雙方權益,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另外,要製定優惠政策促進教師將實踐教學活動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廣泛征求意見,加快對產學研合作和橫向課題管理辦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學研相長。②科研考核方麵,首先不能唯論文是從,而論文不能唯核心期刊是從。要建立論文代表作製度,在論文質量鑒定上,應參考發表刊物級別和校內同行意見,同時建立校外同行、權威機構、企業和相關部門、學生的匿名評議機製。對應用性學科考核的重點應放在應用性和創新性研究上,按應用性和創新性兩塊加權計算,某些學科還應看實際成果而非發表論文。③在獎勵政策上,應遵循分類分層(多單項、少綜合,分初中高、教師非教師、有職與無職定指標)的原則,並更多地采取由學生、校外專家、群眾提人選,然後組織考核的做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