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進行教學方法研究,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繼續深入進行教學方法研究,進行課程體係改革,實現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課程體係改革中,注重改進教學方式、實驗方式、教學輔導方式,實現各課程教學多媒體化(多媒體課堂)、課程輔導網絡化(校園教學網)的教學方式,保障對課程教學需求,提高教學質量。

    三、主要措施

    (一)製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

    2006級的專業培養方案依照我國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1998版)》進行製定,參考了《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教程2002》所設定的核心模塊,突出了16門核心課的設置。考慮到計算機係目前的師資情況,重點突出了語言編程類課程、軟件開發類課程及原理類課程的設置。整個專業課程的設置從邏輯順序上貫穿或階段性貫穿著五條線路:數學、英語、原理課程、編程技術、應用方向。

    (二)主幹課程的設置

    對通識教育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主幹課程均進行了係統梳理。對五條課程線路:數學、英語、原理課程、編程技術、應用方向的邏輯關係及課時分布給予了合理的調整。充分考慮對學生基本能力、專業理論及專業技術的教學合理有序地的開展。在課時分布上突出了核心課程的設置,重點突出了語言編程類課程、軟件開發類課程及原理類課程的設置。在有限的專業課時額度限製下,為了保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規範的課程內涵,不得不對某些課時進行壓縮。同時采用課程群的建設,將現在計算機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硬件課程及軟件課程按類進行劃分,把具有銜接內容和重複內容課程組合起來,構成一個計算機專業學科群,設置主要的知識點,去掉各門課程中重複或雷同的部分,使學生既能夠掌握計算機課程的實質內容,又能節約一些課時,保證在相對有限的課時情況下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

    (三)選修課程的設置

    結合計算機發展快,內容更新要及時的特點,強化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提出了四個選修培養方向:Linux軟件開發、網絡工程、基於NET的WEB開發、軟件測試,有效地整合了選修課模塊。

    (四)實驗環節的設置

    由於計算機專業課程的實驗環境在逐步的改善,有一部分課程的設置並不需要明確地給出具體的實驗學時。在實際的教學中已經逐步增加了在機房上課的比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本次方案對一些主幹的原理課程,如:操作係統、計算機網絡等增設了實驗學時。結合本次培養方案的調整在具體的課程教學實驗大綱中注重加強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設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