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習成果是學習者與學習情境雙向互動的結果。任何學習都依賴於認知的發展,而認知發展來源於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雙主體。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應是積極的知識探索者、意義建構者和問題解決者,教師不是課堂活動的中心,他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索的情景,啟發學生自己尋求學科的規律和特點,而不是給學生提供現成的知識。知識的學習要通過互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科知識體係建立的過程,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不斷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

    通過一係列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在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雙語教學中,實現互動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措施。在教學中,我嚐試了通過設置和講授內容有關的遊戲,來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寓教於樂,活躍課堂氣氛。也曾經按照“提問―閱讀―討論―小組代表發言―教師總結”的步驟,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每一學習小組被要求對案例或小專題最少要小組集體討論一次,並要求作好討論情況的原始記錄,如小組討論的時間、地點、議題、參加者名字、發言內容、記錄員姓名等。小組集體完成的作業,要求製作幻燈片在班上演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表現機會,同時發現、挖掘和了解學生的個性。通過以上的教學方法嚐試,我有以下教學心得。

    首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對雙語教學效果大有裨益。

    改進教學方式是構建雙語互動課堂的關鍵。一堂好的雙語課,應該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借助英語進行教學內容的交流和互動。它要求雙語教師不僅要能流暢、清晰地講述知識點,更要注重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的交流,不斷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因此,教師應改變現行教學主體單一、教學形式呆板的模式,構建合作、協商、交流的互動課堂。作為雙語教師,應不拘泥於傳統的授課方式,要善於組織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課前演講、專題討論、辯論賽等形式積極構建雙語互動課堂;在互動過程中,可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認為最有效、最合適的互動方式,如雙人互動、小組互動、組際互動、大班研討等方式進行。

    所有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盡量用英語表達,但也允許學生英、漢語混合使用,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消除部分英語程度不夠好的學生用英語表達的畏難情緒,發揮其學習主觀能動性。

    其次,選擇適宜的雙語教學模式是改善教學效果的保證。

    選擇適宜的雙語教學模式對雙語互動課堂的構建至關重要。盡管我國高校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英語讀、寫能力,但聽、說能力普遍較弱,如果在專業課授課初期,就用過多的專業英語或全英語授課,部分英語程度不好的學生可能會聽不太懂甚至聽不懂,這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在今後的學習中無法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因此在實施雙語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合適的雙語教學模式,循序漸進地進行雙語教學。在專業課學習的初期階段,教師可采用保留式雙語教學模式,即主要以漢語授課為主,英文板書,突出英文專業詞匯,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可針對某一問題鼓勵學生積極探討,不斷激發其內在的求知欲;隨著學生接受能力的增強,教師可采用過渡式雙語教學模式,即在講解專業知識過程中,交替使用中英文,同時注重采用互動措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當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專業能力進一步提高時,可逐漸過渡到沉浸式雙語教學模式,即全英文授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注重組織多種課堂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