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民

    摘要:貨幣銀行學課程體係優化應緊密跟蹤現代金融實踐與金融學科發展;貨幣銀行學課程目標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恰當定位;課程內容體係設計上應處理好與相關課程的關係。

    關鍵詞:金融學科發展 貨幣銀行學 課程體係 優化

    一、緊密跟蹤現代金融實踐與金融學科發展趨勢,優化和更新貨幣銀行學課程內容體係

    眾所周知,金融一體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場化與金融電子化已成為金融實踐未來發展的總體趨勢。金融一體化使金融機構之間的並購、非金融機構(企業)跨國並購日趨顯現,資本流動、匯率變化在貨幣政策製定和實施中的影響力顯著增強,國際金融監管協調將更趨於深化;金融自由化以利率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和金融業務自由化為核心,表現在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日漸模糊,機構與機構之間的業務交叉與業務競爭現象也愈演愈烈;金融市場化以資產證券化為主要內容和最主要的實現途徑;金融電子化帶來支付係統的變革、金融中介業務實現方式與金融市場的擴張與轉型。使以現鈔、支票支付清算的交易份額銳減,銀行失去傳統業務的獨占性,創業板市場、各類資產抵押證券、結構化證券交易迅速崛起。

    金融實踐發展推進金融理論研究領域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研究對象的開放性、創新性與學科綜合化,研究視角微觀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數理化、模型化。任何金融創新都將納入理論研究的視野;金融理論和技術與數理經濟學、心理學、法學、消費經濟學、管理學等不同學科之間日趨交叉、融合;金融理論研究重點依次由最初的貨幣理論逐漸轉向金融市場理論甚至探求網絡金融的發展。由宏觀層次上對經濟金融領域的研究逐漸超越經濟金融領域而走向社會工程化,轉向企業、投資者等微觀主體。

    貨幣銀行學作為金融學基礎理論課,應與時俱進地適應和緊密跟蹤現代金融實踐與金融學科發展趨勢,拓寬知識覆蓋麵,不斷優化和更新課程內容體係。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除了要關注宏觀金融的變化外,還要突出微觀金融的分析基礎,運用代理模型、數理化的研究方法,重點分析貨幣、銀行、金融市場與經濟的關係。要注意體現理論前沿。比如,貨幣區域化、全球化的前景;基金的興起能否取代商業銀行;政府的貨幣政策對宏觀經濟的調控效率;信用製度建設;金融監管的走勢等等。另如,電子貨幣的出現與發展,引發了貨幣及貨幣經濟本質的再探討;推動了貨幣形式的演進和貨幣職能的分離;弱化了中央銀行傳統職能,促使金融監管工作重心的轉移;使傳統貨幣供求理論、傳統貨幣政策有效性麵臨挑戰;再如,近十多年來,各國貨幣政策的理論與實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僅貨幣政策中介變量麵臨著調整(貨幣存量過渡到利率,甚至出現了關於信用總量的思考),而且類如盯住通貨膨脹目標等貨幣政策規則也對傳統形成了新的挑戰;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傳統的貸款業務已發展到在資產證券化基礎上的結構化交易。貨幣銀行學對此應有很好地闡釋。根據各國金融實踐中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已極其重要,國內外非銀行金融機構迅速發展的現實,風險管理、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論述和講授必須強化。另外,為反映國內外最新的金融實踐動態,《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國銀監會職能等新的知識點也應是講授的重要內容。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