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箏

    摘要:課程意識是教學設計與實踐的內在力量,但長期以來始終未顯示出對教學的主導作用,以至於課程僅成為社會文化承傳的工具。實際上,課程應作為文化的主體存在,以一種自主的文化形態在社會文化的進步、創新與生成中發揮主導作用。為此,教學改革應該強調構建主體性課程意識,使課程從“工具形態”走向文化形態,使教學從“主體失落”走向自身覺醒,使教師從“課程代理”走向自主創造,使學生從“邊緣化”進入教學中心。

    關鍵詞:課程意識 課程文化 教學改革

    一、課程意識與課程文化

    近年來,課程理論研究不斷深入,作為主體體驗性的課程概念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接受,教學過程中的課程意識也逐步受到重視。從一般意義上來說,課程意識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觀念,是教師從事教學設計與實踐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和質量評定。但是,長期以來,課程的教學實踐卻已經形成了一種程序性勞動,課程作為教學內容的文本形式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已經預先規定好了,它以剛性的標準出現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案編寫等教學文件之中。這樣,課程和教學就被人為地分割成兩個部分,教學的任務就隻是忠實而有效地傳遞課程規定的內容。麵對權威教材,教師不過是“課程代理”,不能做出任何主體性選擇,學生則成了被動吸收的機器。教學過程很少考慮特定情景中的主體體驗,這樣“主體失落”的課程已經失去了課程的本來意義。

    事實上,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進程中,作為主體體驗性的課程意識,在教育理論麵前始終未顯示出主體性品質與主導性作用。相反,課程緣於文化傳承需要這一“原始”的事實卻逐漸成為課程存在的根本依據和唯一使命,以至於課程演變為文化傳承的工具。這個演變僅是課程曆史發展的一種真實寫照,而且成為一種不言而喻的邏輯命題。千百年來,課程始終是按照這樣的邏輯而行使著複製、維持與傳遞社會文化的功能與使命。這種作為社會文化工具存在的課程嚴重缺乏教育的品質與依據,以至於成了對教師與學生施加控製的手段。因此,當代課程改革應始於對由來已久的工具性課程的批判,使其由文化的工具性存在方式轉變為文化的主體存在方式,使課程成為一種以文化批判、反思與生成為機製的主體構建性文化。

    課程文化反對絕對的知識與技能的灌輸及機械行為的訓練,其指導思想在於內在心智的發展及其自主創造精神與能力的養成。也就是說,課程文化不僅是通常人們所普遍認為的知識性課程,而是一種培育意義上的教育理念。它尤其關注靈魂、精神與價值趨向,強調對學生的精神陶冶、思想解放與知識生成。否則任何形式的主體性課程意識都難以形成。

    二、文化的課程與工具的課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