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特點分析

    首先,高等教育質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題,而質量標準是個發展的概念,沒有一成不變的質量標準。因此,高校質量標準的確立,應與高等教育發展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與矛盾相適應,應以時代主題作為思考和確立高等教育質量標準的指南和原則。例如,“我國70年代前,教育質量主要體現為入學率……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辦學條件衡量一個地區的教育質量;90年代的教育質量標準主要是看學生學到了什麽;20世紀開始把教育效益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主要標準。”因此,高等教育質量觀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發展性質量觀。

    其次,任何高等教育質量觀的變革都會誘發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的變更。美國不同時期的教育質量觀與發展戰略的互動,清楚地顯示和證明了這一觀點。隨著教育哲學理念由理性主義依次向實用主義、國家主義、國際主義的演進,美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也相應由強調博雅教育而拋棄應用性與職業性,依次演變為以培養應用型研究人才為核心的快速發展、以專業學科設置的多樣化為特征的國家服務價值取向、以維護強權為核心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在我國現階段,我們“應該確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質量要求。這種基本質量要求除了適應職業,具備職業的知識和能力外,還應當具備較好的整體素質。它包括高尚的思想品德、對社會的責任心、有創新精神和能力、有終身學習的意願和能力等。這是對任何層次、任何類型學校的學生都應要求的。”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同樣具有國家全局性或整體性的宏觀特點。

    第三,中國當前高等教育的時代主題是發展,是通過發展高等教育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受教育需求。因此,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的主題或重點就應該實現某種轉變。這就是說,質量標準中有優先性原則,針對不同時期的不同發展主題,在兼顧質與量的同時,高等教育質量觀的確立往往要優先考慮質量標準中的某一方麵。滿足廣泛的教育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受教育程度和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發展,就是當前高等教育質量標準要優先考慮的問題。因此,我國的高等教育質量觀還具有重點突出性的微觀特點。

    三、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變革的哲學特征分析

    首先,高等教育質量觀的首要哲學特征是其學術本位主義。大學在中世紀產生時,就定位於探索學問和追求真理。中世紀以後的教育家大都接受了大學的“學者社團”性質。雅斯貝多斯在其《大學的理念》的前言中也開宗明義地指出“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團”。美國的約翰?S?布魯貝克在其著作《高等教育哲學》一書中,開篇第一章就是“高深學問”,而且把高深學問作為貫穿全篇的核心概念。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也在其著作《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中,明確指出大學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因此也總是處於無盡的學術研究探索之中。有學者指出,現代高等教育質量觀發展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合規定性”、“合需要性”、“合創新性”階段。筆者以為,此三階段劃分可對應三種哲學思想基礎,即:“合規定性”階段對應可知可測論哲學思想;“合需要性”階段對應可知不可測論哲學思想;“合創新性”階段對應不可知論的哲學思想。如果說前兩階段是為已知的社會培養人才,那麽在21世紀,教育第一次為未知的社會培養人才。在未來的社會中,高等教育質量在於它引導社會需要並通過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增強適應這種創新需要的能力,現代大學也需要確立更高的學術質量標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