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闡明事理的課文。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往往將“學問”作為一個詞來使用,翻翻詞典,它的意思是:一是泛指知識,一是指係統的科學知識。本文卻將“學”與“問”拆開來,作為標題,如何理解?

    其實,“學問”正好是和“學”與“問”緊相關聯的,“學”與“問”密切依存,缺一不可——

    人不學無以知。知識,隻有在長期的不斷的學習中才能形成,才能長進,離開了學習,就不可能獲得真知。

    人不問無以明。人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增長知識,但在這一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明白的地方,這就需要提問,在問的過程中化不知為知。

    因此,“學”和“問”相輔相成。比較起來,“問”尤其重要,要喜問、敢問、善問,這是一個人的重要素質。

    “結構分析”

    這篇課文提出了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隻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的觀點,舉出了中外著名科學家勤學好問、問思結合的事例來加以證明,指出隻有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給我們以深刻啟發。

    全文五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提出觀點。

    先從“有學問”落筆,帶出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這一觀點。

    接著運用兩個比喻句,將“問”比作“金鑰匙”和“鋪路石”,突出“問”的重要。

    這一自然段有如高屋建瓴,樹起了全文的中心,領起下麵的具體證明闡述。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論證觀點。

    這一段論述證明觀點從幾個角度進行,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二自然段):寫哥白尼從小“喜歡問”導致他對科學奧秘不懈探求,終於成為著名的天文學家。

    ——哥白尼的“問”成了他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和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第二層(第三自然段):寫我們麵對日新月異、瞬息萬變的世界必須像哥白尼那樣遇事多問,請教別人,能者為師。

    ——這兒強調必須問,指出了向誰問,遵循“能者為師”的原則。

    第三層(第四自然段):寫我們要善於把勤學好問與觀察思考結合起來。

    這裏舉出了我國古代大科學家沈括既喜歡發問,又善於思考,終於有了成就。

    ——這是由“問”及“思”,以沈括為例,證明了問思結合的重要。

    這一段論證觀點是全文主體:舉例證明成功是從問開始的?世界千變萬化必須“問”,而且要以“能者為師”?舉例證明必須實行問思結合。這就有力地證明了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問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金鑰匙、鋪路石的觀點。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作出結論。

    先呼應開頭,由“學問”二字落筆,突出既要學又要問。

    接著指出學與問相輔相成,帶出學中問、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

    末了強調隻有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結尾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也是對應開頭觀點、中間論證的結論,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使我們對這一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提觀點?作論證?下結論,結構上符合一般闡明事理文章的特點,同時例證充分,說理有力,更添服人力量。

    “字詞推敲”

    “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句中的“他”是承上而來指哥白尼,“纏著”一詞用得很好,它表明哥白尼在“問”上的韌性精神,不是嗎?大概哥白尼“問”得太多太勤,弄得爸爸媽媽或者不耐煩,或者窮於應付,不免借故推托吧,可是哥白尼硬是“纏著”,也就是釘住不放,如果不是堅持不懈的韌性,他能“纏著”嗎?

    “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句子裏引用了“能者為師”這一詞語,容量很大,恰到好處。“能者為師”出自唐代韓愈的《師說》,韓愈認為無論年齡大小、出生先後,也無論地位尊卑,隻要他懂得的道理高於自己,就要拜他為師,向他學習。試看此前所寫,正是闡明作為新一代小學生要善於發現問題、隨時隨地請教別人,請教的對象多種多樣,父母、老師、同學、朋友……隻要能給予啟發、幫助都行,無論年長年幼、地位高低,都可成為自己的老師,豈不正好與韓愈所寫的“能者為師”十分貼合嗎?這一詞語真是言簡意明,用得太好了。

    “句子含義”

    “問”常常是打開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

    ——這一句強調了“問”的重要性。“金鑰匙”和“鋪路石”是兩個比喻,所取的角度與知識相關,與成功相連,正好緊扣上麵所寫的“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知識離不開“問”,成功也離不開“問”。這一句強調了“問”的重要,又不是架空的,它與下麵的哥白尼從小喜歡問、沈括喜歡問還結合思,是緊密相應的,他們拿起了這把“金鑰匙”,利用了這一“鋪路石”,打開了知識殿堂的大門,通向了成功之路。同時,運用比喻形式,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