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陸遊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關於陸遊的情況,第四課《示兒》中已有提及,這裏僅就課文所選的詩歌作一點闡釋:

    詩歌以“冬夜讀書示子聿”為題,“示”含有指示、訓示的意思;“聿”,讀yù,“子聿”是指陸遊的幼子陸聿。詩人在寒冷的冬夜讀書,大概是讀書有得,生發某種感想,於是將其寫成詩歌來教育兒子子聿,指示讀書的正確途徑。

    《觀書有感》是朱熹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朱熹(1130~1200),南宋大理學家,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

    朱熹學問廣博,在經學、史學、文學等方麵都有傑出貢獻。

    朱熹的詩作並不太多,但往往寓意含蓄,富有哲理意味。課文所選這首詩歌取題“觀書有感”,意思是看書閱讀過程中有了感悟,於是以詩歌的形式,將自己的感悟寫出來。

    與之相類似的還有一首題為《泛舟》又作《觀書有感》的七言絕句: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課文所選的詩歌與這首詩歌意脈相通、相輔相成,所以有的本子就幹脆以《觀書有感二首》並提了。

    “結構分析”

    《冬夜讀書示子聿》這首詩歌通過古人做學問的情況和自己讀書的體會,闡明了要獲得真知,必須親自參加實踐的道理。

    全詩四句,也可以按照上下聯來理解:

    一、二句是上聯,描寫古人做學問的情況。

    這裏的兩句有著轉折之意:“無遺力”與“老始成”表達了古人做學問,年輕時候不遺餘力,銳意進取,到了年老時才取得成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啊!

    ——這裏以古人做學問的實際情形來暗示做學問必須不惜花費畢生精力。

    三、四句是下聯,緊緊照應前兩句的詩意,由讀書引向實踐:光靠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膚淺,不夠完善,要真切理解必須親自實踐才行。

    ——這裏揭示的是又一條學習規律,也就是書本學習與親身實踐密切結合。

    統觀全詩,揭示做學問的道理,一是“少壯工夫”,二是必須“躬行”,二者密切相依,連成一體,不可偏廢。

    《觀書有感》這首詩歌借半畝方塘清澈明淨的形象,來譬喻自己讀書的體會。 從詩意來看,作者似在說明博覽群書,深入探究,不斷吸取營養,便能豁然貫通,領悟到一種新的境界。其實,這首詩歌的意義並非絕對囿於讀書上麵,我們可以擴展理解,領悟蘊含其中的某種哲理。

    全詩四句,可從上下聯的角度來理解:

    一、二句是上聯,描繪天光水色景象,半畝方塘就像明鏡一樣,倒映了天光雲影,構成一幅動人的圖畫。

    ——這是把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鏡般的方塘,進而以清澈得倒映天光雲影來比喻心智容納之廣,鑒理之明。

    三、四句是下聯,緊接上聯方塘清澈倒映的景象描繪,生出疑問,明確作答,點示了自己的讀書之感。

    ——這是借助上聯描繪的景象來揭示題旨,突出了不斷輸送源源活水是清澈之本,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

    “字詞推敲”

    “學問”:這裏不作名詞講,指讀書學習,有做學問的意思。

    “無遺力”:不遺餘力,亦即全力以赴。

    “老始成”:始,才的意思。

    “終覺淺”:終,到底、畢竟的意思。

    “絕知”:深入、透徹地理解。“絕”字用在這裏,具有加強程度的作用,含有絕對、肯定的意思,連同下麵的躬行,表達了沒有任何條件,不容置疑的意思。

    “躬行”:親身實踐。躬,作“親自”理解。

    “一鑒開”:鑒,鏡子;開,打開。關鍵是為什麽用“開”。原來古代的鏡子往往用鏡袱蓋上,使用時才打開。

    “共徘徊”:徘徊,來回移動。值得探究的是一個“共”字,一齊的意思,指的是“天光雲影”一齊晃動,因為方塘之水清澈得有如明鏡,纖毫畢現,這才能夠“共”得起來,可見詩人遣詞之準。

    “渠”:這裏是代詞,指它,亦即方塘。

    “清如許”:這樣的清澈。關鍵是“許”,帶有表示程度的意味,這樣的意思。

    “句子含義”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這兩句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餘力的,但是青少年時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時才能取得成就。這兩句中暗含轉折,啟迪思考:書籍資料浩如煙海,做學問必須日積月累,在年輕時代就要肯花精力,不能僥幸一蹴而就,輕易成功,強調的是讀書做學問要不惜花費畢生精力。這裏的“無遺力”與“老始成”相輔相成,飽含了事物的辯證法在裏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