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記敘人物事跡的文章。

    從標題“錢學森”可知,本文記敘的人物是錢學森,寫他的相關事跡。然而,錢學森是個什麽人?他的哪些事跡值得撰文介紹?他在哪些方麵作出了什麽貢獻?這是讀者極想探知的。

    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第二年到美國留學,1939年獲博士學位。他的導師是世界著名航空大師、近代力學奠基人馮·卡門,馮·卡門曾說:“36歲的錢學森是一位天才,他所做的工作對發展高速空氣動力學和火箭推進技術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就準備回國,美國深知錢學森對於中國科學所能起到的作用,千方百計加以阻撓,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出麵,中國政府多方努力和世界輿論的呼籲,美國政府無奈妥協,錢學森終於於1955年回到祖國。他投身於我國的航天事業,在發展國防科學技術方麵做了大量工作,為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究立下功勳,被稱為“中國導彈之父”。

    “結構分析”

    這篇課文生動記敘了錢學森在美國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回國後為我國運載火箭和導彈研製及發射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讚揚了他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全文七個自然段,從大的方麵著眼,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錢學森乘一艘巨輪返回祖國。

    先交代回國時間;

    接著推出一位四十來歲的中年人,突出他經過15天海上航行即將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時的迫切、喜悅之情;

    末了點明他是誰。

    時間?海上航行?中年人?特定心情?錢學森,短短一段,卻也層層推進,讓人感到如在目前。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寫錢學森踏上歸國航程的經過。

    這一段是全文主體部分,可以分為三層來具體理解。

    第一層(第二自然段):寫錢學森在美國時,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

    簡要交代錢學森上海交大畢業後遠赴美國留學,師從名教授,受到器重,待遇優厚,然而他一刻也沒有忘記祖國,牢記“我是中國人”,準備回到祖國為人民多做點事。

    ——這是錢學森回到祖國的思想基礎。

    第二層(第三至四自然段):寫新中國誕生後,錢學森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感到格外高興,錢學森下定決心隨時準備回國。

    先寫新中國誕生後的這年中秋之夜,留美中國學生聚會,展望祖國前景,心情格外興奮。

    繼寫錢學森向留學生們袒露心跡,深感祖國需要大家,決心早日回到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

    ——這是錢學森下定回到祖國的決心。

    第三層(第五至六自然段):寫錢學森克服阻撓,在我國政府和周總理的關懷下,終於踏上歸國航程。

    先引用美國海軍將領的話,表現美國政府深知錢學森對於中國科學發展所能起到的作用,千方百計阻撓他回國。

    繼寫錢學森回國的決心十分堅定,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終於踏上歸國航程。

    ——這是錢學森曆經五年才完成的歸國心願。

    思想基礎?下定決心?終於如願,這是一個完整的也是曲折的過程,更見錢學森回到祖國、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寫錢學森回國後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這一段是交代錢學森回國後的卓越貢獻,所以概括敘寫,十分必要。錢學森曆經曲折,回到祖國,他究竟作出了什麽貢獻?這也是人們急於想知道的。如果詳寫,未免擴展開來,略作點示,則恰到好處。

    展現歸國途中的錢學森?回顧錢學森的歸國曆程?點示錢學森的卓越貢獻和崇高榮譽。全文脈絡清晰,結構完整。

    “字詞推敲”

    “可是,他一刻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句中的“一刻”表示時間很短;“一刻也……”的句式,表達了錢學森雖然遠在美國,有著名的導師,“最得意”和“最得力”更是表明了導師對他的器重,加上優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優越的工作條件,應該滿足了,但是他心係祖國,一時一刻都不忘記,這裏的“一刻”強調了錢學森有著熾烈的愛國之心啊!

    “錢學森無論到哪裏,都抵得上五個師,絕不能讓他離開美國!”

    ——這一句是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說的話,句中的“無論”、“都”、“絕”等詞語表意明白,強調了錢學森在空氣動力學方麵的研究卓有成效,他回到中國後將對中國的科學發展發揮重大作用,“無論……都……”排除任何條件,而“絕”則含蓄地表達了美國將會竭盡所能,阻撓錢學森回到中國去,否則不會用上表示絕對意思的詞語,毫無退讓鬆動的餘地了。這也從另一個方麵反襯了錢學森回國決心之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