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

    相傳地上的牛郎從小孤苦伶仃,與老牛為伴,老實本分,勤勞善良。天上的織女偶遊凡間,遇見牛郎,兩人相識結為夫妻,有了兒女。王母娘娘強迫織女與牛郎分開,使他們隔河相望,在喜鵲的幫助下,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得以鵲橋相會。故事譴責王母娘娘,同情牛郎織女,寄托了勞動人民的美好理想。

    這則故事的雛形初見於《古詩十九首》,至《荊楚歲時記》,內容有了較完整的發展。經過民間傳說和舞台演出,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更趨完善,牛郎織女的形象更加優美生動,感人至深。

    課文徑直以“牛郎織女”為題,就明白地揭示了故事的主人公是“牛郎”和“織女”,一與“牛”有關,一與“織”相連,寓含了他們是勞動人民的範疇,增強了感染力。

    “結構分析”

    本文以生動的筆墨描寫了牛郎和織女相會,成家,勞動,生下兒女,過上幸福美滿生活,卻遭到王母娘娘的破壞,被迫分離,成了天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隻能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揭示了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是一帆風順的,表達了對破壞人民美好生活的專製者的憎恨,對善良勞動人民的深深同情。

    全文十二個自然段,按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一般順序,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敘寫牛郎孤苦伶仃,與老牛為伴,老牛指引牛郎到湖邊與美麗姑娘相會。

    第一自然段交代“牛郎”的由來。牛郎是孤苦伶仃的窮孩子,吃剩飯,穿破衣,上山放牛,沒有名字,“牛郎”是人們叫出來的。

    第二自然段敘寫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他挑最好的草地,牽牛到上遊喝幹淨水,牛與人結成了親密關係。

    第三自然段敘寫老牛叫牛郎與一位姑娘相會。時間是黃昏時候,地點是山那邊湖邊樹林裏,對象是一位美麗姑娘,叮囑不要錯過機會。

    ——這三個自然段可以說寫的是故事的發生。引出主人公、點示人牛關係、突出老牛指點機會,會見一位美麗姑娘。

    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敘寫牛郎與織女相會,成家,過上美滿生活。

    第四自然段寫織女來到人間。姑娘們嬉戲,有一個走向樹林,她就是織女,趁王母娘娘睡著,便與眾仙女飛到人間。

    第五自然段寫牛郎與織女相識。互作介紹,織女動情,決心留下做牛郎的妻子。

    第六自然段寫牛郎織女的美滿生活。男耕女織,辛勤勞動,有了兒女,日子美滿。

    ——這三個自然段寫的是故事的發展。織女與牛郎有一個相見?相識?相知的過程,牛郎心眼兒好,能吃苦,織女本來是天上的織錦勞作者,兩人心意容易溝通,能成家過上好生活自在情理之中。

    第三段(第七至十自然段):敘寫王母娘娘破壞牛郎織女的幸福生活,生生拆散了他們。

    第七自然段寫老牛臨終交代應急措施。大概它已預感到不幸即將降臨,為下麵寫王母破壞做了鋪墊。

    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寫王母娘娘得知消息,暴跳如雷,帶領天兵天將抓走織女。

    第十自然段寫牛郎披上牛皮飛了起來追趕織女,王母娘娘劃下天河阻住牛郎。

    ——這四個自然段形成故事的高潮。老牛預報,王母狠心,硬性分拆,製造悲劇,無疑是故事發展到頂峰。

    第四段(第十一至十二自然段):敘寫牛郎織女被硬性阻隔,隻能隔河相望,七七相會。

    第十一自然段寫牛郎織女被王母娘娘劃下的天河分開,隻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化為牽牛星和織女星。這是結局之一。

    第十二自然段寫喜鵲相助,讓牛郎織女有一年一度的鵲橋相會。這是結局之二。

    ——這兩個自然段是故事的結局。牛郎織女隔河相望是王母娘娘造成的悲劇,令人發指。而喜鵲相助,牛郎織女得以鵲橋相會,雖然隻是一年一度,畢竟是可喜的。一悲一喜的兩個結局反映了作者對王母娘娘的憎恨,對牛郎織女的同情,增加了思想深度。

    綜觀全文,故事發生?發展?高潮?結局,十分完整。

    “字詞推敲”

    “牛郎照看那頭老牛很周到……他總是挑最好的草地……去喝最幹淨的溪水。”句中的“最”字雖然隻是普通的副詞,卻體現牛郎照看老牛的“周到”:草地是“挑”來的,最好,無與倫比,可見牛郎不怕費難,盡了心力;牛喝水也不將就,總要到小溪的上遊,達到最幹淨的程度。這樣寫,就有了下文寫老牛先是指點牛郎與仙女相會,後是交代應急辦法,真是好心得好報啊!

    “牛郎和織女在樹林裏相識了。”句中的“相識”一詞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見麵、認識了,這一詞語其實與下麵寫牛郎織女交談,互相明白了對方的遭遇和身份,而且對各自的品質也有了解等內容是相關連的,否則織女怎麽感到牛郎心眼兒好,又能吃苦的呢?因此,這一“相識”裏,不僅包含了相互認識,而且包含了相互了解,他們有一個“相見”?“相識”?“相知”的過程,否則,天上的織女怎麽會下決心留在人間,做牛郎的妻子呢?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頭衰老的牛又講話了,眼眶裏滿是淚花。”句中的“又”字不可缺少,老牛總共講了兩次話,一次是指點牛郎與織女相會,這是第二次,所以用“又”與之照應,可見作者遣詞造句瞻前顧後了。而“滿”字則表現了老牛悲傷的程度很深,一是它就要死了,與悉心照顧它的牛郎分手,二者之間早已結下深厚感情了呀;二是老牛預知牛郎夫妻可能會在它死後遭遇急難,到時它已離開了,幫不上忙,這才含悲忍痛留給牛郎一張皮……

    “句子含義”

    他沒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這一句耐人尋味。牛郎為什麽會沒有名字?因為牛郎自小就是孤兒,哥哥、嫂嫂待他很不好,吃剩飯,穿破衣,讓他放牛,自然談不上上學讀書了,誰來給他起名字?也因為他天不亮就上山放牛,終日與牛為伴吧,這才有了這個隨便叫出來的名字。短短一句,包容了這些值得思索的東西,真是不可一掠而過,必須由表及裏地思索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