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書刊推介文章,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選用了一個十分別致的標題“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至少涵蓋了以下內容:

    一是本文的敘寫對象是“一本書”。至於是什麽書,標題沒有明確揭示。

    二是強調這本書是“必讀”的。所謂“必讀”,意思是必須閱讀,不可或缺。究竟是什麽書,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讀”的範圍?這就引發了讀者急於探知底蘊的強烈願望。

    三是“男孩子必讀”。為什麽單單指定男孩子必讀?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讀了嗎?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虛?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強了吸引力。

    其實,作者敘寫的是笛福撰寫的《魯濱遜漂流記》,屬於曆險小說,書中的主要人物是魯濱遜,他流落荒無人煙的孤島,靠著聰明才智和堅強毅力,渡過了28年的艱難曆程,能給讀者以深刻啟迪。

    “結構分析”

    這篇課文點明了“我”讀的一本書《魯濱遜漂流記》的由來,介紹了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以及“我”喜愛的書中名言和書中人物,突出了“我”對名言的理解和從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點示了“我”珍藏這本書的打算,發人深思。

    全文十五個自然段,可以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至六自然段):揭示“我”讀的一本書及其由來。

    先推出“我”讀的一本書是《魯濱遜漂流記》,指出書已很舊很舊,暗示了它有來曆。

    接著敘寫這本書的由來:爺爺?爸爸?“我”。

    這裏突出了扉頁贈言:“這是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學會生存”。顯然,這是上兩代人對下一代的指點和期望。

    末了強調這是一本三代相傳的書,表現了這本書的不同尋常。

    第二段(第七至十四自然段):介紹這本書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說明“我”喜歡的書中名言和書中人物,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

    先以“愛不釋手”領起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的介紹:

    主人公是魯濱遜,他在荒無人煙的孤島渡過了28年的曆險生活,突出了他的聰明機智,具有堅強毅力。

    情節可以這樣概括:魯濱遜起初充分利用剩餘物資?後來自己著手種植、飼養、製造?接著救下俘虜?最後離開孤島的機會終於到來。

    繼寫“我”喜歡的書中名言和書中人物:

    書中的名言是“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講出了“我”的理解。

    書中的人物是魯濱遜,寫出了他在“我”想象中的樣子和“我”由此而萌生的希望。

    第三段(第十五自然段):點示“我”以後將珍藏這本書的打算,遙接開頭,結構緊密。

    好好珍藏?傳給兒子。

    由開頭的“三代相傳”進到設想中的“四代相傳”了,可見“必讀”的意義。

    “字詞推敲”

    “我要好好地把這本書珍藏起來,等我有了兒子,我就把這本書再傳給他。”句中的“珍藏”一詞意思是認為有價值而妥善地收藏。這一詞語用在這一句子中,含有雙重意義:既表示這本書是三代相傳的,曆時已久,來之不易,凝聚著上兩代人的心意,所以必須珍藏;又表示這本書並非傳到“我”為止,“我”目前還小,等以後長大了,結了婚,生了兒子,再把它傳給兒子,這當然是一個漫長過程,不珍藏還能等到那個時候?“我”所以要珍藏、再傳,就因為“我”也喜歡上這本書,學有所得,大概也有題辭送給未來的兒子吧?

    “句子含義”

    小說的主人公魯濱遜是一個聰明機智而又具有堅強毅力的人。

    ——這一句是對魯濱遜的集中評價,十分精當。理解這一句的含義必須聯係下文進行: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隻身一人,能夠渡過28年的艱難曆程,沒有聰明機智和堅強毅力,能做到嗎?魯濱遜先是充分利用沉船上的剩餘物資,而剩餘物資必有一天會用盡的,怎麽辦?魯濱遜在島上開始種植大麥和水稻,學會製作粗糙的麵包,捕捉並馴養山羊作為肉食之源,甚至還能製作家具,沒有聰明機智能做到嗎?孤島生活十分寂寞,魯濱遜先是飼養鸚鵡做伴,後來又增加了“星期五”做了仆人和朋友,否則“若幹年”、“又過了好幾年”的漫長歲月,誰能堅持?魯濱遜“學會生存”的本領和毅力確實是驚人的!

    我很喜歡《魯濱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在書中的一句名言:“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