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級強震猝然襲擊了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顫抖,山河移位。西南處,國有殤!

    汶川大地震給予了我們太多的悲傷,同時也給予了我們許多的感動。在那難忘的抗震救災的日子裏,我們耳聞目睹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團結和偉大。

    讀到課題,我們會產生這樣一些思考:為什麽說是“最後”的姿勢?這是什麽樣的姿勢?這個姿勢給人們留下了什麽?……

    讓我們打開課本,去讀一讀一位普通教師譚千秋的故事,去領略他靈魂的高尚和聖潔吧。

    “結構分析”

    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觸,講述了一位普通教師譚千秋在地震來臨、生死攸關的一刻,張開雙臂,誓死護衛學生,犧牲自己的動人故事,讚頌了譚老師忠於職守、大愛無疆的高尚師德。

    全文共十二個自然段,分為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寫平時的譚老師對子女關愛嗬護,對工作踏實認真。

    第一自然段以點帶麵,寫地震前譚老師既是一位對子女富有愛心的好父親,又是一位對工作兢兢業業的好教師,因為他平常幾乎每天都會像5月12日早晨那樣,六點多就起床,先給小女兒洗漱穿戴,帶她散步,然後再早早地趕到學校上班。

    第二段(第二至七自然段):寫地震時譚老師張開雙臂,誓死護衛學生。

    第二自然段寫那天的天氣情況。此處的環境描寫預示著災難的來臨。接下來的幾個自然段按時間順序,敘寫了譚老師舍身救護學生的經過。

    作者先寫譚老師在給學生上課,再寫地震來臨時,譚老師迅速組織學生逃生,最後寫譚老師用自己的身體死死護住四位沒有逃出去的學生。

    作者在刻畫譚老師的形象時,注意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去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在這一部分,寫了譚老師的兩句話(三、四自然段各一句)和三個動作(第六自然段中的“拉、撐、護”),從而展現了譚老師的大愛無疆、忠於職守、勇於犧牲的高尚品質。此外,本段中三處(四、五、七自然段)對地震情形的描寫,一方麵渲染了當時情況的危急和恐怖,另一方麵表現了譚老師的臨危不懼、舍身忘我,對譚老師形象的刻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第三段(第八至十二自然段):寫地震後人們深情地讚頌譚老師。

    這一段寫地震後人們對譚老師的深情讚頌。作者先分別選取了第一個發現譚老師的救援人員、獲救的學生、一位老師等代表性人物,從不同方麵深情讚頌譚老師,再總寫同學們、人們對譚老師的回憶和讚頌。對怎樣安排讚頌的人的順序,人們各從什麽角度讚頌,作者都有精心的安排。末句以“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點出了本文的主旨。

    全文按照“震前?震中?震後”的順序,先從正麵(一、二兩段),後從側麵(第三段),較全麵地塑造了譚千秋老師恪盡職守、臨危不懼、大愛無疆、勇於犧牲的光輝形象。讀後感動之餘,靈魂也會受到深深地震撼和洗禮。

    文章如果分為四段也可以。一、二兩段分法一樣,第三段將最後一個自然段單獨列為一段,這一自然段揭示主旨,是對全文的總結升華。

    “字詞推敲”

    “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句中的“拉”、“撐”和“護”這三個動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譚老師生命中最後的姿勢——撐起鋼鐵般的脊梁,托起覆巢,誓死護衛羽下學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