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題解”

    這是一篇曆史小話劇。

    小話劇所反映的故事,源於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劇本以“負荊請罪”為題,隻是選取了《廉頗藺相如列傳》裏的一則故事。標題中的“負”,背負的意思;荊,指的是荊條;“請罪”,意思是登門謝罪。在古代,認錯謝罪時,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往往脫光了上身衣服,背負著荊條,到對方門上去,請求對方用荊條抽打自己,懲罰自己的過錯,從而吸取教訓。

    這一標題也讓我們產生聯想,引起一連串思索:是誰背負荊條上門謝罪?又是向誰請罪的呢?這個人為什麽要背負荊條上門謝罪?對方接受了他的謝罪了嗎?結果如何?

    其實,以上問題正是這篇曆史小話劇所要揭示的基本內容。

    “結構分析”

    這篇曆史小話劇通過人物對話,描寫戰國時代趙國大將軍廉頗向遭受其侮辱而不與之計較的上卿藺相如負荊請罪的故事,揭示了藺相如為國家利益而不計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頗知錯能改的可貴精神。

    按照劇情發展,劇本第一幕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韓勃,幹嗎這麽生氣?”):寫藺相如勸韓勃不要為遭到廉將軍擋道而生氣。

    第二部分(從“大人,您是趙國的上卿”到“我會怕廉將軍嗎?”):寫藺相如告訴韓勃自己避讓廉將軍並不是怕他。

    第三部分(從“那麽大人為什麽好幾天不敢上朝”到幕落):寫藺相如講明避讓廉將軍的原因。

    第二幕也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一會兒工夫領廉頗上”):寫廉頗背著荊條來找藺相如。

    第二部分[從“(迎上去)廉將軍”到“您真是一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啊!”]:寫廉頗向藺相如認錯請罪。

    第三部分(從“哈哈哈”到幕落):寫廉頗與藺相如言歸於好。

    這兩幕曆史小話劇各有側重,第一幕側重於藺相如的表現,第二幕側重於廉頗的言行;第一幕是第二幕的前提和基礎,第二幕是第一幕的發展和結果,二者互相依存,不可或缺,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字詞推敲”

    “大人,別怪我多事,廉將軍一再擋我們的道,太欺負人了,我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句中的“一再”和“實在”具有因果關聯的內在聯係,值得推敲:廉頗自恃功勞大,瞧不起藺相如,而藺相如的位次卻在自己之上,心裏很不服氣,於是上朝時幾次阻擋藺相如的車道,藺相如卻引車避讓,所以用上“一再”來表示;也正因為廉頗一再擋道,致使韓勃忍無可忍,“實在”一詞表明他已忍讓到無可忍受的程度,二者之間有著緊密的內在聯係。同時,這樣寫也進一步映襯了下麵所表達的藺相如的寬容大度,更是難能可貴。

    “剛才在路上,大人不是有意避讓廉將軍的車子嗎?”句中的“有意”一詞內涵豐富:藺相如知道廉頗是位武將,脾氣急躁,胸無城府,所以不與他計較,“有意”避讓的是無謂衝突,同時也表達了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不在地位高低、個人得失上多作考慮,襟懷多麽坦蕩!

    “哈哈哈,廉將軍,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實在太高興了!”句中的“心思”指什麽?指與廉頗和睦相處,共同維護趙國的利益。廉頗現在也“明白”了藺相如的“心思”,他為什麽能“明白”的?別小看這一詞語,它表明廉頗以前一再欺負藺相如,後經人點示,知道了全是自己為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把國家利益置於腦後,可貴的是他知錯即改,現在“明白”也不算太遲啊!

    “句子含義”

    ……秦王不敢侵犯我國,就是因為我們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要是我跟廉將軍鬧翻了,後果將會怎麽樣?

    ——這兩句表現了藺相如心係國家利益、不計個人恩怨的寬廣胸懷,他一再避讓廉將軍不是害怕,而是擔心趙國文武不和,給秦國造成可乘之機。藺相如始終把國家的利益擺在第一位,這是多麽難能可貴啊!

    您真是一個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人啊!

    ——這一句是廉頗對藺相如的由衷讚歎。廉頗與藺相如爭位次,比高下,忘了國家利益,計較的是個人得失;藺相如則以國家利益為重,這是“大義”,而一再忍讓廉頗的有意尋釁,這是“寬容”,並且前者是“深明”,後者是“大度”,在程度上無以複加。相比之下,廉頗自愧不如,這才對藺相如發出源自內心的讚歎。

    “語段理解”

    這是一則曆史小話劇,除了開頭交代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在括號內交代人物說話時的動作、表情等以外,幾乎全是人物對話,文字淺顯,易於理解。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幕廉頗上門請罪時說的一段話,揭示了廉頗認錯、知錯的過程,需要我們作些分析:

    “藺大人,請您寬恕我這個老邁昏庸的人吧!”這開頭一句可從兩個方麵理解:一是請求寬恕。廉頗一再欺負藺相如,忘了國家利益,鑄下大錯,這才請求寬恕,也表明廉頗知錯了。二是自我認識。廉頗過去擺老資格,居功自傲,忘了大義,自是老邁昏庸的表現了。

    “我常常在別人麵前侮辱您。”這是進一步補足請求寬恕的緣由,也是他的知錯認錯的表現。廉頗能直接說出自己的錯誤行為,證明他不是一個文過飾非、拒不認錯的人,本質上並不壞,如同前麵所說的,他的錯是“老邁昏庸”所致吧。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