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編在大曆二年,今按詩雲“殘夜水明樓”,當是元年西閣作。

四更山吐月①,殘夜水明樓。塵匣元開鏡,風簾自上鉤②。兔應疑鶴發,蟾亦戀貂裘③。斟酌姮娥寡④,天寒奈九秋⑤。(上四詠將盡之月,下則對月自憐也。四更山吐月,乃二十四五之夜。月照水而光映於樓,故曰水明樓。

月魄留痕,如匣邊露鏡,此承吐月。彎月掛簷,如鉤上風簾,此承明樓。月色臨頭,恐兔疑白發。月影隨身,如蟾戀裘暖。從月色下,寫出衰老淒涼之況。姮娥獨處而耐秋,亦同於己之孤寂矣。“黃生注”對鏡則見發,臨風則增寒,五六句亦用分承。寡婦孤臣,情況如一,故借以自比。)

①庾信詩:“四更天欲曙。”吳均詩:“疏岑時吐月。”

②鮑照《擬古》:“明鏡塵匣中,寶琴生網絲。”庾信《鏡》詩:“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枚乘《月賦》“隱圓岩而似鉤。”《西溪叢語》:沈雲卿《月》詩:“台前疑掛鏡,簾外自懸鉤。”塵匣二句本此。又詩:“既能明似鏡,何用曲如鉤。”

③《後漢·天文誌》注載《靈憲》之言曰:“月陰精之宗,積而成獸,象兔蛤。”劉孝綽詩:“攢柯半玉蟾,叢葉映金兔。”《趙典傳》:“大儀鶴發。”庾信《竹杖賦》:“鶴發雞皮。”

④蘇武書:“子留斟酌。”斟酌,代為思忖也。庾肩吾詩:“姮娥隨月落。”楊慎曰:月中嫦娥,說始於《淮南》及張衡《靈憲》,其實因常儀占月而誤也。古者,羲和占日,常儀占月,皆官名,見於《呂氏春秋》。《左傳》有常儀靡,即常儀氏之後,俗訛為嫦娥,以儀娥音同耳。《周禮注》儀娥二字,古皆音俄。《易·小象》“失其義也”,葉“信如何也。”《詩》“樂且有儀”,葉“在彼中阿”。《太玄》“各遵其儀”,葉“不偏不頗”。

漢碑蓼莪皆作蓼儀,則嫦娥為常儀之誤無疑。

⑤阮籍詩:如何似九秋。梁元帝《纂要》:九秋,以九十日言之。黃生曰:此詩寫景精切,布格整密,運意又極玲瓏,東坡但以“殘夜水明樓”五字,稱為絕唱,其比興之深遠,從來未經人道也。又曰:疊用鏡鉤、蟾兔、姮娥,他人且入目生厭矣,一經公筆,顧反耐思,由其命意深而出語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