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當是公初至夔時,因所見而賦之。依梁氏編在大曆元年。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①。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②。神光竟難候③,此事終蒙朧④。颯然精靈合⑤,何必秋遂逢(首言牛女會合,出於俗傳之妄。

    朱注:牛女會合,自漢人已有其說。吳均《齊諧》又譔桂陽成武丁事以實之,世俗多為所惑,公故力辟其誣。)

    ①《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忽謂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吾向已被召。”弟曰:“何事織女渡河?”曰:“暫詣牽牛。”《爾雅》:“河鼓謂之牽牛。”《晉誌》:織女二星,在天紀東端,天女也,主果蓏絲帛珍寶。陸機詩:“牽牛西北回,織女東南顧。”

    ②周處《風土記》:“七月七日夜,灑掃於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織女,言此二星辰當會。少年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奕奕正白氣,有光暖五色,以此為征,便拜而乞願。”

    ③《漢武帝紀》:祭後土,神光三燭。

    ④支遁詩:朦朧望幽人。宋玉《風賦》:“有風颯然而至。”

    ⑤夏侯湛《東方朔像讚》:“精靈永職。”

    亭亭新妝立①,龍駕具層空②。世人亦為爾,祈請走兒童。稱家隨豐儉③,白屋達公宮④。膳夫翊堂殿⑤,鳴玉淒房攏⑥。曝衣遍天下⑦,曳月揚微風⑧。

    蛛絲小人態,曲綴瓜果中⑨。初筵裛重露⑩,日出甘所終(此見七夕祈請,乃世俗之好事。新妝龍駕,想望織女也。稱家句,言貧富皆然。白屋句,言朝野皆然。膳夫鳴玉,言貴賤皆然。曝衣瓜果,引證七夕事。裛露照日,謂終夜虔祀。)

    ①《杜臆》:亭亭二句,指織女,乃俗論如此。《世說》:亭亭玉立。

    庾信《七夕賦》:“嫌朝妝之半故,憐晚拭之全新。”

    ②謝脁《七夕賦》:“回龍駕之容裔。”

    ③《記》:“稱家之有無。”

    ④《說苑》:窮巷白屋。白屋,茅屋也。“綖注”明皇貴妃七夕長生殿有感牛女事,知當時宮中有此俗矣。《左傳》:有守於公宮。

    ⑤《西京賦》:“膳夫馳騎。”注:“宰夫也。”《嵇康傳》:鳴玉殿省。

    ⑥庾信《七夕賦》:“此時並舍房櫳,共往庭中。”淒房櫳,言室內一空。

    ⑦《西京雜記》:太液池西有漢武曝衣樓,七夕出後衣曝於樓上。崔寔《四民月令》:七月七夕,曝經書及衣裳。

    ⑧謝莊賦:“曳雲表之素月。”李德林詩:“微風動羅帶。”

    ⑨《荊楚歲時記》:“七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蟢子網於瓜上者,則以為得巧。”

    ⑩《詩》:“賓之初筵。”陶潛詩:“裛露掇其英。”

    (11)《莊子》:“日出而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