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過去受的苦楚不能忘了——這就要講,還得常 講!知道了過去的苦,才會珍惜今日的甜;再—說,人經 曆了困苦,才能煉成堅強的意誌!這意誌,就是要由弱到 強,把窮變富——讓更多的窮人變得越富越好!”

    家長根據自己的經曆和體會,講得這些通俗易懂的 話裏,蘊含著人生的大道理。最初,小維和聽了眨巴著眼睛,還似懂非懂;到後來,一遍遍地聽多了、想透了,越聽越愛聽,也就心明眼亮了。致使少年王維和,漸漸樹立了這樣的信心和決心:

    “牢記先輩苦,迎難邁大步——學到真本領,快讓窮人富!”

    在那不實行“計劃生育”的年代,作為老大的王維和的下邊,又一連挨肩兒生了9個弟、妹,夭折2個,今有5弟、2妹一一他家是石閘村少有的一個熱熱鬧鬧,但卻因勞力少、人口多而生活緊巴的大家庭。盡管如此,深明事理的家長們,還是在維和6歲時,就送他到5裏外的南辛房村小學上學。這偏僻村校的教室和設備的簡陋,學生的衣著和文具的簡樸,是出於今人的想像的:維和肩挎著母親用家織粗布手縫的書包,懷抱著父親自製的小板凳,冬穿布鞋、夏天赤腳,抄近道在迤邐坎坷的稻田埂子上橫穿去校;唯一的土房教室,是鬥地主的勝利果實,裏邊空曠而陰冷;同學共用課桌,兩頭是泥壘的土台,上麵搭著學生從家裏帶來的門板;各人坐著自帶的小板凳上課。這年齡相差十多歲的40多人的複式班,分四個年級,開始沒有課本,都由同一個老師教:先給一年級講完課,讓學生寫作業,再給二年級講,依次類推。上音樂和體育課,大家一起唱歌,共同鍛煉。維和用的作業本,是父親到鎮上買來便宜的毛邊紙,即粗疙瘩紙,母親用針線縫綴成的,他既用鉛筆寫,也練毛筆字。由於幼時的家教,維和學習興趣很高,他覺得,這正是自己學知識、長本領的好機會,一定要珍惜。在學校,他認真聽講;回到家,他自覺寫作業;就是在上下學的路上.他也邊走邊背課文,所以,他 的學習和表現,一直在班上領先!後回到本村,在全村無 一間磚房的情況下,他們也是在鬥地主沒收的一間土坯房 裏上課,上到五年級,才到鄰村劉莊的國辦小學去,直到 高小畢業。

    王維和順利升人曆史悠久的當地名校葛沽一中後, 未酬的壯誌更高昂,學習起來更刻苦。他每天清晨,書 包裏裝著玉米麵餑餑和鹹菜,從家步行十多裏地,到鎮 上去上學;到傍晚放學回家的路上,他邊走邊和同村同班 的同學,討論老師講課的內容或作業題,說得口幹舌燥 了,就蹲在道旁的溝邊,用手捧著溝水喝(當地1965年才 有自來水);晚上在家,還要湊到微弱的煤油燈下寫作業 (這裏1963年通電),直至深夜。天道酬勤。他的各種成 績都優秀。1961年,他初中畢業後,本該順理成章地升人 高中,然而,因眾弟、妹年幼,異常繁重的家庭負擔而未 能如願。雖僅十五歲,但已長得膀乍腰圓、渾身是勁的王 維和,眼看著因家庭生活而勞累得心力交瘁的父母,再也 不忍心為自己上學花錢而加重雙親的經濟負擔。他悒悒不 樂地前思後想:

    “為了我的父母和弟妹們,我要回村幹活,決不能 讓他們再這樣苦下去了!”

    最後,他毅然含淚輟學。他暗自思忖:

    “我一定要在今後的勞動和工作實踐中,一步步具 體地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第五節拚幹農活成內行

    是金子在哪裏都發光,真幹才做什麽都出色。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的少年王維和,一回到村,就同生產隊的社員們一起下地幹活了。他一身塵土兩腳泥地天天早去晚歸,埋頭苦幹:撅地、挑溝、鋤草、收割,什麽農活都幹,有時也給人幹脫土坯的力氣活;為了全家生計,他還利用一早一晚的業餘時間,到官港等荒窪拾柴、打草,去河裏、溝中捕魚、摸蝦……他常想:

    “事在人為!我雖無條件繼續上學,但我要在農村拚幹、苦學.爭取盡快成為各種農活的內行,還要力爭幹出名堂!”

    “言必信,行必果”的王維和,在兩年內基本掌握了一般農活的要領之後,十七歲上,開始向本村老農學習插秧,這比稻田地區大多數青年學插秧要早得多。成績,總是跟在勤奮的背後。由於他天性聰敏,又專心致誌,所以學得很快,插得很好。當筆者向他請教農活中最難的插秧技術時,他笑微微地用簡練而準確的語言,暢談體會:

    “要站在水田,稍微分腿,左右甩幾,則後退幾,以插秧麵為一正方形為宜;左手拿秧、分秧,右手插秧;插前,先用右手的拇、食、中三個指頭捏著稻秧;插時,以每十來棵秧為一·墩,用食指和中指將秧插入深淺適中的泥中,太深了難還苗,太淺了,易漂秧,約1至2公分為好,再把秧向裏一貼,泥就把秧沾住了。這樣插出的秧,直立不倒又不漂; 一般行距和株距都約10至15公分,每插完一墩,都要用眼睛的餘光,迅即地看一下,使前邊的三墩成一線.這樣就能保持橫平豎直,多長的地頭,也不會插歪到一邊去——快手一天能插1畝多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