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對。

    聚沙成塔:

    據晉代學者葛洪的《西京雜記》載: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劉邦進入秦都鹹陽宮裏,看到無數珍寶奇物,其中有一塊方鏡:“廣四尺,高五尺九寸。表裏有明,人直來照之,影則倒見;以手捫心而來,則見胃腸五髒;人有疾病在內,則知病之所在。如女子有邪心,則膽張心動。秦始皇常以照宮人,膽張心動者則殺之。”因為此鏡出於秦地,故稱秦鏡。又因為此鏡功能奇特,故人們便用秦鏡來比喻官吏清明,善於斷案。後來,不論是清官、貪官,還是糊塗官,為了標榜自己公正嚴明,就都在公堂上掛起了“秦鏡高懸”的匾額。再後來,“秦鏡高懸”逐漸演變為更為通俗的“明鏡高懸”了。這就是“明鏡高懸”的由來。

    鳴鑼喝道源於哪個朝代?

    A.唐 B.宋

    C.元 D.清

    答案:

    D。

    聚沙成塔:

    鳴鑼喝道亦稱鳴鑼開道,是封建官吏出行時由人在前驅趕行人進行回避的一種形式。嚴格地說,鳴鑼喝道源於清。清以前各朝的官員出行,隻有儀仗士卒前引傳呼,並不鳴鑼。到了清代,由於城市人口逐漸稠密,儀仗士卒僅呼喝已不能使人立即回避,於是便加鳴鑼。鑼聲頗有講究:縣官上街,儀仗鳴鑼7下,謂之“打7棒鑼”,意思是“軍民人等齊閃開”;道、府級官員上街打9棒鑼,意為“官吏軍民人等齊閃開”;提督和巡撫上街打11棒鑼,意為“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若是都統以上官員上街則打13棒鑼,意為“大小文武官員軍民人等齊閃開”。

    古代的喊冤方式有哪幾種?

    答案:

    擊登聞鼓喊冤、攔駕(轎)喊冤、臨刑喊冤。

    聚沙成塔:

    我國專製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秩序,表示聽取吏民諫議和冤抑之情,在傳統的法製上允許喊冤製度的存在。

    縱觀曆史,中國傳統法製所許可的喊冤方式有三種。

    1)擊登聞鼓喊冤。這是吏民擊鼓喊冤的一種方式。在皇宮的左側置一大鼓,有冤者(往往是蒙冤被押犯的家屬)可擊鼓喊冤,由官員加以記錄上奏。這種製度起於漢朝,而且為以後曆代所效法,並不斷完善。

    2)攔駕(轎)喊冤。一般是喊冤者手舉狀紙,跪在皇帝、大臣或官員車駕、轎子所經過的路上,攔駕訴冤,希望能夠除惡扶善,平反昭雪。但是,由於封建官吏貪贓枉法者居多,因此,多數官吏不問冤情虛實,一律先按“衝突儀仗罪”責打十大板,對於不實者更是加重處罰。

    3)臨刑喊冤。一般是被執行死刑的人有臨刑時喊冤,以求監斬官明查申冤。這種喊冤大多不被監斬官所理會。

    君主專製社會喊冤製度的實質是為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奴隸製五刑指的是?

    答案:

    是指墨、劓(音易)、刖(音月)、宮、大辟。

    聚沙成塔:

    奴隸製五刑在漢文帝之前通行。奴隸製五刑中除了大辟即死刑外,其它四種又叫做肉刑,因為是對肉體的刑罰,而且受刑後無法複原。

    1)墨刑,又叫做黥刑,先割破人的麵部,然後塗墨,傷好後留下深色的傷疤。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經過魏晉隋唐,都沒有此刑,但五代和宋又恢複。遼金元明清都有刺麵刑,但有的輕罪則刺胳膊。到清末光緒末期,徹底廢除。

    2)劓,即割鼻子,漢文帝廢除肉刑後,用笞三百代替,後來,又減少了笞數。此後,該刑不再出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