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基因可能關係一個民族的興衰,一個物種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命脈,不論是保護還是科研,野生水稻領域都需要人們太多的支持和關注。

    價值千金的“水鬼禾”

    高州,這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保存著目前全國最大麵積的野生稻。

    在外行的眼中,野生稻的外形就好像青草,連片地長在河溝裏,呈現墨綠色,比農田裏種的水稻更綠。當地人稱野生稻為“水鬼禾”。它一般長在河溝、水塘邊有水的地方,有節、有芒,穀細、米長,看上去“似禾非禾”,每當秋末結實後,穀子立即就掉,所以叫“水鬼禾”。當地村民一直把它當成青草,割回家喂牛。

    改革開放後,農村土地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製,當地村民在生長著“水鬼禾”的田間種上了水稻。但水稻卻長不過“水鬼禾”,尤其是在嚴冬,“水鬼禾”更是瘋長出來,掩蓋了其他植物。

    1997年11月,進行野生稻資源普查的中國科學院植物所謝中穩、錢韋兩位博士發現它們就是野生稻,其麵積之大、保護之好、種性之原始,在全國實屬罕見。1999年年底,中國科學院派專家組實地考察後予以確認。上報國務院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批示,要好好保護。從2001年開始,廣東省政府每年撥款200萬元,120萬元進行保護,80萬元用於科研。

    七成野生稻生長點消失

    鎮江鎮三個主要的保護點,其中兩個用圍牆圈了起來,一個用水泥樁和鐵絲圍了起來,這些欄杆和圍牆都是為了不讓人畜進入破壞。但在其中一個點,仍能看到有十來頭牛正在野生稻田裏悠閑地咀嚼著。而與種植稻一樣,野生稻也成了外來入侵物種——福壽螺“征伐”的對象。

    雖然有些專家們認為高州野生稻的保護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圍牆雖然一勞永逸,但畢竟隔斷了空氣的自然流通,會導致圍牆附近的野生稻生存的溫度偏高。但相對於全國其他地方的野生稻,它們無疑已經是幸運的。

    據介紹,通過1978年到1982年進行的野生稻全國普查發現,我國300多個縣、1000多個點分布著野生稻,然而,這1000多個點到現在已經消失了70%以上,現在殘存的野生稻麵積也大大縮小。

    廣西是我國最大的野生稻自然繁殖地,分布麵積約1500畝,現僅存60%。貴縣麻柳塘曾經存在432畝野生稻,由於當地建化肥廠,現已經完全消失了;後來在貴縣又發現了一個十裏長塘,野生稻麵積1300多畝,現在塘中間已經修了一條大公路。雲南省農業科學院戴陸園博士的一份調查表明,雲南原本擁有野生稻的三大種類:普通野生稻、藥用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目前原生境的藥用野生稻已經不複存在,普通野生稻僅在景洪和元江縣發現過。隻有疣粒野生稻的保存現狀較為滿意,但原因卻是疣粒野生稻的生態環境多為山坡竹林或灌木叢,目前,現代文明的車輪尚未“光顧”這個條件惡劣的生態環境。

    修路、建廠、種植栽培稻是野生稻麵積大量縮減的主要原因。1992年,野生稻被正式列入國家二級保護瀕危物種。

    一株野生稻帶來的革命

    為什麽科學家們憂心忡忡7我們可以從全世界最知名的一株野生稻說起。這株最有名的野生稻叫“野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