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野生稻資源含有栽培稻在進化過程中丟失的許多優異基因,是栽培稻突破性育種稻體理論研究的寶貴材料,對解決糧食安全、維護人類生態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由於野生稻已經很少見,被稱為“植物中的大熊貓”。2003年,瓊海市政府專門撥出3萬元專款對野生稻進行重點保護。國家林業局在公布的《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中將瓊海野生稻保護點列入其中。但時至今日,由於保護區公示欄、圍欄等多處遭到毀壞,野生稻數量較3年前已大幅減少。

    八成普通野生稻分布點消失

    據介紹,由於墾荒、養殖、放牧、環境汙染和惡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野生稻的自然群落正迅速減少,有的分布點已經消失。作為中國野生稻資源最豐富的海南和廣東,普通野生稻的1182個分布點已消失了80%;藥用野生稻保存下來的分布點也隻是原來的3%~5%;疣粒野生稻已有12.9%的居群滅絕,83.9%的居群處於中度和重度外界幹擾下。

    據資料統計,海南島60年代有野生稻3000多畝,目前麵積銳減。袁隆平院士曾在三亞找到的“野敗型”野生稻,現在其原生地一株也沒有了。

    盡管近幾年海南省有關部門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保護情況仍不容樂觀。目前在全省已發現野生稻自然群落102個,但至今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野生稻原生環境保護區僅有6個。另外,保護區缺乏後續保護資金,保護工作十分被動。

    假如野生稻滅絕了,不僅是一個物種的消失,還事關人類的糧食安全。因而,保護現存的野生稻資源尤顯迫切。野生稻蘊藏著大量的抗病蟲、抗旱、耐寒、高產、優質和高光效等優良基因,是水稻育種的寶貴遺傳資源。

    海南是我國普通野生稻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海南野生稻的發現和利用,改寫了世界水稻育種史,為中國乃至世界糧食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全國野生稻大會上,我國一些著名水稻專家坦言,沒有海南野生稻就沒有中國雜交水稻。

    設立創新利用研究中心

    關於如何保護海南野生稻,一些專家建議,應在海南建立野生稻保護與創新利用研究中心,利用科學的技術和方法,統籌規劃海南野生稻的保護。同時,建設“國家級野生稻異地保存種質圃”,保護國內外瀕危滅絕的野生稻資源。並適時開展野生稻生物學及遺傳特性、抗逆性鑒定、基因發掘、種質創新等研究工作。還可利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的人才優勢和海南野生稻資源優勢,牽頭在全國策劃一些野生稻保護與利用研究方麵的大項目,建立起保護野生稻的長效機製。

    科學工作者把農民們種植的水稻稱為栽培稻。就如豬是野豬馴化而來,栽培稻同樣是野生稻“馴化”的結果,普通野生稻可謂是栽培稻的“近緣祖先”。

    野生稻,被稱為“植物大熊貓”,在修路、建橋、開發等中國快速發展和城市化的車輪中正麵臨著“滅頂之災”。20年前,我國300多個縣、1000多個點分布著野生稻,今天,這些點已經消失了70%以上,殘存的野生稻麵積也正大大縮小。

    災難絕不僅僅是一個物種可能消失,而是人類的糧食安全。在一定意義上,解決了我國糧食問題的“雜交水稻”的“母親”(母本)就是海南的一株野生稻。今天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仍然在野生稻中尋找著增產、抗病、抗旱等種種特有的基因,探索才剛剛開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