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些練習,講這些故事的目的,為了闡明一個觀點:即生活是一場比賽,每種文化都有其不同的規則,盲目地去遵循這些規則會造成你作出低質量的決策。在發明創造領域同樣如此。例如顏色,在中國紅色傳統上代表吉祥喜慶,而在西方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卻意味著凶災和磨難。

    十二、微縮創造法

    微型化的啟示

    事物總是有大有小的,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事物的大小表現在各個方麵,有形狀的大小、麵積的大小、距離的大小、數量的大小、容量的大小、重量的大小、力度的大小、強度的大小,等等。

    如果你以為起源於羅馬時代的滑輪起重機,發展到今天都成了摩天巨人,那就錯了。起重機在朝著大型、重型的方向發展的同時也朝著小型、微型的方向發展。德國發明的微型起重滑車,自重僅2千克,隻需5千克的拉力就能吊重100千克。除一般的起重外,尤其適宜家庭使用,由樓上向下或由樓下向上吊運重物十分方便,遇到意外險情還可以用來自救。

    最初發明的收音機、錄音機、電視機、錄像機、電子計算機都稱得上龐然大物。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它們越變越巧、越來越小。調頻收音機隻有圖釘那麽大,除天線和揚聲器外,其餘零件全部包容在一塊精巧的集成電路上,圖釘收音機可以裝在懷表裏或鋼筆上,也可像耳環那樣戴在婦女的耳朵上;錄音機小如一隻手表,戴在手腕上可隨時錄音,而且具有手表的功能;世界上最小的黑白電視機宛如一粒紐扣,銀幕尺寸僅有7.9mm×5.8mm,小巧玲瓏,圖像清晰;微型電子攝像機安裝在一副眼鏡裏,眼鏡與肩誇的小型錄像裝置接通電源,每盤微型錄像帶可以連續錄製兩小時;各種用途的微型電腦,有的薄如紙片,有的小於一粒膠囊藥丸,可以吞進肚裏到體內檢查病情。事物總是在創造中發展,在發展中創造的。從小到大是事物發展的一麵,從大到小是事物發展的另一麵。如果不改變某一事物的基本功能,而隻是縮小它的空間占有量,這種發明創造的思路叫做微縮創造法。

    微縮創造法的原理

    在微縮創新的過程中,有的不改變已有事物的原理或基本結構就能實現微縮並保持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把風箏縮小到40mm長,25mm寬,照樣能飛上天空。有的必須徹底改變它的原理或基本結構,才能達到微縮的目的。倘若沒有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明,要微縮晶體管電腦是不可能的。許多事物的微縮化並不是高難度的創造,而是人們不曉得哪些事物應該微縮,以及怎樣微縮才是科學的和可行的。當你長途旅行時,衣服難免揉弄出折皺,顯得沒精打采,攜帶一隻熨鬥又很不方便。你就應該想一想熨鬥的微縮。

    熨鬥可以微縮到一盒香煙的體積,淨重不超過1千克。有了它,你可以長時間的旅途中保持衣冠整齊。再如,彈簧拉力器是用來鍛煉手、臂、足等部位的肌肉的,把它縮小到50mm左右,即成為鍛煉手指的手指拉力器,裝在衣服裏,隨時可以拿出來鍛煉。類似這樣的微縮創新,難道你想不到嗎?

    人們需要的不是事物對空間的占有量,而是它的功能。隻要功能存在,微縮是大有可為的創造領域。陽春三月是孵雞雛的季節。千百年來,發明創造者創造什麽孵化裝置隻是不同的手段。隻要能夠孵化,方法越簡單越好,相應的孵化裝置越小越妙。於是,發明了袖珍孵化器,大小如同一個扁圓形糖果盒,可容納20個雞蛋,孵化中能嚴格保持所需溫度,並且設有水分蒸發器,以保證必需的濕度。為了使卵受熱均勻,還能不斷地變換雞蛋的位置。這種袖珍孵化器不但適合家庭養禽業的需要,還被用在胚胎研究和教學中。某些事物雖然功能很強,由於結構龐大,反而限製了使用範圍,微縮可以彌補美中不足。例如,山區的農田零星分布在七零八落處,且不說中型拖拉機,連小型拖拉機也派不上用場。由此可以想到,拖拉機也需要微縮。保加利亞專為農民設計的微型拖拉機,小得令人難以置信。淨重才60千克,放在自行車的後架上就能帶走。微型拖拉機使用一台小馬達,配有一副耙和一個中耕機,可以進行多項作業。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