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搞創造發明時,常常運用逆向思維去設想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新途徑。如人們都知道氣體和液體受熱要膨脹,受冷要收縮,科學家伽利略把它們反過來思考,即脹→熱,縮→冷,發明了溫度計。人們通過溫度計中氣體或液體的升降情況,能測知溫度。

    又如,在19世紀初,人們在物理實驗中發現了電流的周圍有磁作用,說明電能轉化為磁。法拉第卻從反麵去探求:磁能不能轉化為電?他經過多年刻苦的實驗研究,終於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創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感應發電機。發電機為工業提供了嶄新的動力,使人類的文明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能逆向思維的人,在生活中有時還能化弊為利。如美國有一家造紙公司,有一次在製造書寫紙時配錯了料,書寫時會滲水,售出的紙全部退了回來。公司經理拿了一些廢紙回家,想研究補救的辦法,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了,他一急,隨手拿起這廢紙一擦,墨水很快被吸幹了。這現象使經理得到了啟發。他將錯就錯,把這些廢紙當作專門吸墨水的吸水紙出售,滿足了人們的需要。結果這種廢紙反而成了公司的新產品。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一次性的用品日益受到大家的青睞,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其實,一次性的物品也是“逆向思維”思維的產物。習慣思維支配下生產的產品,往往考慮所用原料質地要優良,加工工藝要精細,產品還要有精美的外包裝等。但一次性用品是即用即棄的,追求的主要是價廉,所以就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選廉價原料,隻要能承受一次使用就可以了,用簡單的加工工藝,隻要達到使用安全、衛生,無需考慮精美的外包裝等。

    在少年兒童的創造發明活動中,不少同學嚐到了“逆向思維”的甜頭。他們運用了逆向思維,發明了不少有實用價值的小作品。

    如有一個同學發明的帶筆套的毛筆杆就是一個例子。一般毛筆的筆套都是從筆尖向後套,弄得不巧就會倒毛,損壞筆鋒。這位同學想,能不能發明一種從後麵向前套的筆套呢?後來,他用一張牛皮紙卷成一個與筆杆一樣粗的筆套,套在筆杆上,等學完毛筆字,把筆洗淨後,就將這個套子向前移動,套住筆頭。這樣,就不會造成倒毛了。

    還有一個同學發明信封自動封口機,曾獲得“億利達”二等獎,也是靈活地運用了“逆向思維”的技法。我們平時粘信封,都是用手移動膠水瓶,用手去翻折信封的封口。這件小發明卻“逆向思維”,設計了一個倒置的固定的膠水瓶和一部能移動的小車。信封躺在小車上向前推進,當信封通過那倒置的膠水瓶時,膠水就自動地塗在信封口上了。然後,信封通過一個特製的曲麵,信封口就自動地翻折過來。這種信封封口機,不髒手,粘貼速度快,特別適用於投寄大量信件的收發部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