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武打電影中的俠客們武藝非凡,能輕易地縱身飛上幾丈高的屋頂。有些同學看得張嘴結舌,有的同學甚至想入非非,要進山拜師學藝,總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影片中的俠客一樣飛簷走壁。其實,同學們是上了電影特技的大當。真正拍攝時,演員隻是從高處往下跳。拍好後,把片子反過來放映,就製成了俠客從下飛身上屋的鏡頭了。發明這個特技的人,實質上是運用了“逆向思維”的思維方法。

    做逆向思維一般是指從已有事物或現象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

    我們可以這樣想:

    如果把一件東西的正反、裏外、上下、左右、前後、橫豎顛倒一下會有什麽結果?如果把平時習慣的思考方向逆反過來能解決什麽問題?

    生活中“逆向思維”的運用極為普遍,隻是我們習以為常,很少注意而已。

    人上樓走樓梯,樓梯是固定的,人的雙腳是移動的。但自動扶梯正好相反,人的雙腳是站立不動的,而扶梯是向上移動的。平時,我們鋸木頭,木頭是固定的,鋸子上下抽動,使木頭一分為二。但在鋸木工場我們看到的則是另一種情形:圓形的或條形的鋸片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停地轉動,把木頭推上去,就迎刃而解,一分為二。

    過去縫衣服,形容為飛針走線,主要是針線在布片上移動。而縫紉機則反過來,針線固定在縫紉機的機頭上,移動的是布片。

    一般的動物園裏,飛禽走獸,尤其是猛獸都關在鐵籠裏供遊人觀賞。而在野生動物園裏,既沒有高大的圍牆,也沒有獸館、獸舍,動物們自由自在地在草原上漫步、獵食。遊人則相反,要關在堅固的旅遊車裏,活像關在籠子裏一樣。不過遊客們十分樂意這麽辦,因為這樣可以觀賞到動物在自然環境中的許多有趣的活動情況。

    運用“逆向思維”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有時會取得用習慣思考方法所達不到的效果。語文書上《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有一次,一群小朋友在花園裏玩,一個小朋友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裏,要是不馬上救他出來,他就會被水淹死。有幾個膽小的嚇得哭了,有的趕緊跑去叫大人來救,有的想去救,可是個子矮,沒法夠得著。司馬光不慌不忙,他搬起大石頭,砸破大水缸。缸裏的水流走了,掉進缸裏的小朋友也得救了。司馬光用的就是“逆向思維”的辦法。因為要使水缸裏的小朋友不被淹死,就得想法讓人和水分離。別的小朋友想的都是“人離開水”,就是把人從水裏拉出來,而司馬光的想法恰恰相反,是使“水離開人”。

    還有一篇叫《唐打虎》的課文,講的是一老一小打死猛虎的故事。一般的人打虎總是以人力取勝,用刀槍棍棒去打老虎的要害處,而這位駝背的老頭卻是以智取勝。他站好一個地形,把利斧高舉過頭頂。當老虎向他撲過來時,他把頭一偏,老虎的肚皮正好擦在利斧上。利斧沒有移動,老虎向前猛撲的那股巨大的衝力,將自己剖肚開膛。讓老虎自己在利斧上喪命,這與習慣的做法正好相反。

    我國著名的曆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故事,就是諸葛亮巧妙地運用“逆向思維”的思路來擺脫敵強我弱的困境的戰例。當十多萬敵軍來攻時,諸葛亮手下的兵將大多被派到別處執行任務,留下的隻是些老弱殘兵。按照習慣的思維,這時的諸葛亮應該倉惶出逃或緊閉城門,堅守不出。但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叫人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焚香彈琴。結果反使敵將司馬懿慌了手腳,以為諸葛亮設的是誘敵之計,定有大軍埋伏,於是急令部隊後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