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氧氣的發現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18世紀末以前,人們認為一切可燃物都含有一種物質——“燃素”。1774年,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利(1733~1804)在加熱汞的化合物時發現分解出一種比空氣更易於促進燃燒的氣體。本來,他發現的就是“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氧,但是,由於受著燃素學說的束縛,他主觀地認為所發現的是什麽“脫燃素空氣”。後來,普利斯特利訪問巴黎時,把他的發現告訴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1743~1794)。拉瓦錫在過去的研究、實驗中,對“燃素說”已有懷疑,因此他很敏感地認識到普利斯特利發現的重要性,立即進行了重複試驗,並作了定量分析,終於發現了氧,推翻了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燃素說”,把化學這門科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要有創新的勇氣和膽識

    創新就是要衝破傳統觀念,而這往往會受到舊觀念、舊勢力的指責、譏笑、打擊、圍攻。因此,要創新就必須有創新的勇氣和膽識。

    愛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狹義相對論時,全世界隻有12個人知道什麽是相對論。不僅大多數人表示懷疑,而且像馬赫、彭加勒等一些大科學家都表示了反對的意見。但愛因斯坦沒有動搖,繼續研究下去,又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如果當時愛因斯坦缺乏勇氣,受到譏笑打擊就泄了氣,那就可能前功盡棄。

    要有堅持到底的毅力

    創新是和探索聯係在一起的。探索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探索的結果。創新,首先是向未知領域探索。探索,就免不了要遇到挫折和失敗。因此,創造性的活動是一種高度複雜的意誌活動。隻有具備了不屈不撓的毅力和堅持到底的恒心,才能得到創新的成果。貝弗裏奇說:“年輕的科學家應該盡早懂得,科學研究的成果來之不易,他如想獲得成功,必須具有耐力和勇氣。”他還提出,應該培養自己具有愛迪生那樣的一往無前的精神:“我既然在尋找世界上需要的東西,我就一直尋找下去,並且試著創造它。”

    要有永攀高峰不斷進取的精神

    創新是沒有止境的。科學技術前進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已有成績上停留,就可能成為落伍者。對於科技工作者來說,失敗和挫折是一種考驗,成功和勝利也是一種考驗。要做到不斷創新,從思想修養上說,就要戒驕戒躁。自滿是進步的敵人。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自滿了,那麽,他的科學生命的光輝就會黯然失色。

    許多優秀的科學家在科學的征途上永遠拚搏,不斷創新,保持著科學生命的青春。盧瑟福(1871~1937)是英國物理學家,在原子物理學方麵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在1899年發現了放射性輻射;1902年提出原子自然蛻變理論,衝破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觀點;1911年發現了原子核的存在,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模型;1919年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使之變為氧的同位素,第一次實現了元素的人工嬗變;1920年預言了中子的存在。盧瑟福的一生是永攀高峰、不斷進取的一生。

    我國數學家楊樂說:“人生幾十年,可以說相當短暫,如何在這有限的時間裏為祖國為人民多做些有益的事物,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認真思考的。”他小時候發現很多數學定理是以外國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就想:“為什麽都是些外國人的名字呢?難道中國人就不能為數學發展做出貢獻嗎?”他決心“一定要把中國人命名的定理,寫進未來的數學書上”。愛國熱情鼓舞他不停地向數學科學的高峰一級一級地攀登。他看到一些大數學家的經典著作中常用“顯然”二字把一些證明步驟省略了,就偏偏不放過這些“顯然”,把每一步驟都補齊,靠笨功夫練出了真本領。政治的風浪,疾病的折磨,都沒能阻擋住他向科學進軍的步伐。他說:“國家需要科學,人民需要科學。”憑借百折不回的毅力,他攀上了函數論的高峰。從1973~1978年,他同張廣厚合作,在函數值分布論方麵取得了優異的科研成果,為祖國爭得了榮譽。在成就麵前楊樂沒有止步。當他發現國際上在函數論方麵又出現一個新的分支——Hp空間時,就決心“一定要為祖國填補這個空白”,又向著新的領域發起進攻。從1979~1982年,他又寫出12篇科研論文。他說:“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國外的學者也在繼續前進。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向新的高峰攀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