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少年發明創造活動的基本要求

    要發明創造,首先必須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熱情

    這就是要有熱愛科學事業的巨大熱忱,要有為造福人類而渴望解決科學技術問題的強烈要求,要有為祖國、為人民而攻克科學堡壘的堅強的決心和信心。愛迪生的座右銘是:“我探求人類需要什麽,然後我就邁步向前,努力去把它發明出來。”一個科技工作者如果沒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是不會有創新的實踐和成果的。

    所有在科學技術上作出創新貢獻的科學家、發明家,都具有強烈的創新熱忱。琴納(1749~1823)發明種牛痘征服天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琴納是一個立誌終身為農民服務的英國鄉村醫生。那時,天花是一種不治之症。琴納從擠牛奶的農婦從來不患天花這一現象,研究出用人工接種牛痘預防天花的辦法。他先在動物身上試驗,後來決定在兒子身上試驗。妻子和朋友都強烈反對,但他信心十足,成功地進行了試驗。1796年,他成功地為許多人接種了牛痘。

    由於種痘法的傳播,終於在全世界消滅了天花病。今天,天花病毒隻保留在某些國家的七個實驗室裏供研究之用。巴黎有一尊琴納的塑像,下麵刻著:“向母親、孩子、人民的恩人致敬。”

    要有敢於破除迷信、破除陳舊觀念的革新精神

    美國物理學家施溫格認為,科學家必須具備的素質,就是對自然的“進攻性”,不要迷信書本和權威,要敢於衝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要認識到,科學的發展要經曆肯定否定的曲折過程,要經曆從不完善到比較完善、從比較完善到更為完善的過程。

    牛頓對光學作出了很大貢獻,他認為光是由高速運動的粒子所組成,即光的“微粒說”。“微粒說”解釋了許多光的現象,但對有些問題無法解釋。後來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提出光是波的學說。這兩個學說爭論了大約一個世紀。但由於牛頓的巨大權威,流行的還是“微粒說”。到了1801年,英國醫生兼物理學家托馬斯·揚站了出來。他說:“盡管我仰慕牛頓的大名,但我並不因此非得認為他是萬無一失的。我遺憾地看到他也會弄錯,而他的權威也許有時甚至阻礙了科學的進步。”托馬斯·揚衝破了對牛頓的迷信,大膽質疑,做了一個光的幹涉實驗,大大推進了光的“波動說”,並得到了大家承認。這是,“微粒說”似乎是被否定了。但是,事情的發展是曲折的,以後的許多實驗結果又把光的“波動說”賴以生存的“以太”給否定了。在總結了一係列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愛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學說,認為光是以量子形式穿越空間的。這樣,他又複活了光的粒子概念,但不是簡單的複活,光量子兼有波的性質和粒子的性質。這就相當圓滿地解釋了光的許多現象。

    科學史上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事物在發展,科學在前進,停止的觀點、無所作為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在科學上,輕信權威就可能扼殺智慧,對權威的迷信是捆綁科學的繩索,對書本和權威要尊重,但不要迷信。隻有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為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要有徹底的唯物主義態度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一個科學理論正確不正確,就是看它是否符合實踐。科學史上,所有有創見的科學家都忠於事實,從實踐出發,而不是從書本出發。否則,是不會有創新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