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1月,一個關於大陸漂移的討論會在美國紐約舉行,全世界14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參加了這次會議。經過激烈的爭論,有5人支持大陸漂移學說,2人有保留的支持,7人反對。會議主席隻好做了一個折中的結論:“漂移的機製還沒有找到,不過對於解釋古生物分布之謎來說,大陸漂移說比陸橋說要好。”

    紐約會議之後,爭論仍在進行,推動了有關大陸漂移機製的研究。英國愛丁大學的地質學家霍姆斯最先提出,大陸漂移的動力可能是地幔物質的對流造成的。

    地球是由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層次組成的,有一點像一隻煮得不太熟的雞蛋一樣,蛋殼好比地殼,蛋白好比地幔,蛋黃好比地核。1926年,地震學家古登堡在研究地震波的傳輸時,發現地震波傳到地下一二百公裏深時,速度減慢,這表明這裏的物質比較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霍姆斯認為大陸就是被馱在這個軟流層上漂移的。

    荷蘭物理學家曼納茲也提出過類似的看法,可惜他們拿不出充分證據,而且當時漂移論正處於不景氣之時,因此,他們的論點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魏格納並沒有氣餒、屈服。1930年,他重新踏上了赴格陵蘭的第三次探險之路。他此行的目的,是想重測格陵蘭的經度,以便從大地測量學方麵獲得對大陸漂移的有力證據。

    格陵蘭島的天氣變幻無常,氣候惡劣,巨大的暴風雪呼嘯著向他們撲來。他們一行15人,乘著雪橇艱難地跋涉著,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在險惡的環境下,大多數人失去了勇氣,最後隻有二人追隨魏格納。11月2日,魏格納獨自一人繼續前進,由於過度疲勞,心髒病複發,倒在了皚皚白雪中,再也沒有起來。這位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在他剛滿50歲之際,為科學事業獻出了他的寶貴生命。

    魏格納的犧牲,使大陸漂移學說失去了旗手,反對派抓住動力機製及其他一些細節問題大作文章,而支持這一學說的人一時又拿不出更有力的證據,這一學說日漸消沉,最後終於銷聲匿跡,有很長時間,在大學的教科書和講義中再也見不到它。

    大陸漂移學說的複興

    本世紀50年代,由於古地磁學的發展,沉寂了20多年的大陸漂移學說又複活了。

    英國倫敦大學的布萊克特,領導著一個研究小組,對英國三疊紀岩石的剩磁進行了測量。要知道,測量熔岩的剩磁可以判斷古代地磁場的強度和方向。這是因為當熾熱的岩漿從地底下噴發出來時,由於岩漿溫度很高,分子排列的秩序都打亂了,因此它不具有磁性。隨著岩漿慢慢冷卻和凝固,其中的鐵礦物就會按當時地磁場的方向發生磁化,以後,這種磁化方向就被保留在岩石中,再也不受地球磁場變化的影響了,這就是剩磁。

    布萊克特得到令人吃驚的結果,三疊紀時英國的地磁場方向與今天相比,磁偏角整整差了35°!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一種可能性是地球磁極的方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眾多的知識告訴他們,地球磁極的位置雖然發生過變化,但總的來說,偏離位置不是很大,與地球的自轉軸位置基本是吻合的。剩下的一種可能性就是英格蘭從三疊紀以來,沿順時針方向轉了35°,而且向北移動了很大位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