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冬天要穿黑色或其他深色的衣服而在夏天不穿這類衣服是一樣的道理;春天髒的雪比幹淨的冰雪先溶化,也是這個道理。

    一位讀過《富蘭克林傳》這本書的人,就有了這些知識,這充分證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知識能拯救一船人的生命,進而去完成既定任務,這充分證明了“知識是人們任何一條道路上的夥伴”(古拉米施維裏)。難怪在17世紀,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意大利思想家康帕內拉(1568~1639)在相距遙遠的不同國度會幾乎同時發出一個聲音:“知識就是力量。”

    情人節裏的“單身漢”

    大自然真是一個和諧美妙的矛盾的統一體,有男就有女,有電子就有正電子,陰陽對立統一、雌雄對立統一,譜成了大自然動人的樂章。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Valentine"s Day又名聖馬倫丁節,起源於古羅馬。那一天,男的抽出寫有女的姓名的簽——愛情就這麽定了。

    1820年,丹麥物理學家奧斯特(1777~1851)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這就證明了人們此前猜測並篤信的“電磁同源”或“電磁相依”的假想。

    後來,在1897年和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J?J湯姆遜(1856~1940)和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分別發現了電子和正電子。電子和正電子不但可以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光子,稱為γ光子),而且可以單獨存在。這對“情人”是可分可合的。

    既然“電磁同源”,電和磁有某些相似性,那電荷有正負之分、磁極有南北之別,不就意味著磁極也可以像電荷那樣單獨存在嗎?

    那麽,磁極的“單身漢”——“磁單極子”是否的確存在呢?人們開始做實驗。他們將一根具有南北極的磁棒一分為二,奇怪的是,這時不是得到兩根各具有一個極的磁棒,而是得到兩根各有南北兩個極的磁棒!人們這時大聲質問蒼天:“‘電磁相似’”到哪裏去了?自然界的對稱性到哪裏去了?”有沒有隻有一個極的磁棒?“磁單極子”到哪裏找尋?

    自從1931年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1902~1984)預言磁也應有基本“磁荷”——“磁單極子”以來,人們尋找了50來年,然而仍一無所獲。不過人們卻執著依舊:既然有基本電荷,必然會有基本“磁荷”,找到“磁單極子”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這一天似乎終於來到了。1982年2月14日,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布萊斯·凱布雷拉在研究宇宙射線時,利用他精心設計的一個超導線圈發現了一個遊蕩在宇宙空間的“磁單極子”。他還聲稱,平均每隔151天就能觀測到一次這種“磁單極子”。他的實驗原理是:在完全屏蔽外界磁場的鉛圓筒中,放置低溫超導線圈,平時在線圈內沒有電流,當“磁單極子”進入鉛筒,穿過線圈時,由於電磁感應原理,會產生感生電流。他由實驗所得的數據,跟用“磁單極子”理論計算的結果符合。次年5月消息公開後,人們覺得這太有意義和有趣了。它的趣味在於2月14日正好是西方一年一度的“情人節”,在應該“成雙成對”的情人節裏竟發現一個“單身漢”,一時在科學界成為趣談。

    不過,這件事很快就被人們淡化了。因為凱布雷拉沒有能再次觀察到那次實驗中的現象,換句話說,他的實驗沒有“可重複性”。可重複性是設計實驗必須遵守的一條基本原則,因為事物規律的一個表現,就是在相同的條件下能夠不斷重複出現。能重複出現說明實驗真實可靠,不能重複出現,說明實驗可能有誤。總之,他的發現不能被由他設計的實驗所證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