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脫險

    人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人們還常說,空氣、水、陽光,一樣也不可少。陽光不但能養育生命,它還是危難時刻的大救星!

    1903年,一艘名叫“高斯號”的探險船,到達了南極洲。

    南極和北極類似,半年為界:半年“冬天”,黑夜漫漫;半年“夏天”,太陽低徊。南極的風也特別大,刮的時間也很長。

    “高斯號”到達南極時,半年的白天剛開始,一場大暴風過去之後,船被凍在冰上,船和冰像澆鑄在一起似的,一點兒動彈不得。

    人們急了,船要走啊!怎麽辦?用炸藥把冰爆破開,用電鑽把冰鑽上孔打碎,用鋸子把冰鋸開……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這裏的冰破開後,那裏的冰還沒來得及破,原來破開處又結冰了。目標很明確,隻有打開約1公裏長、10米寬的航道,才能使船駛到沒結冰的海麵上,脫離困境。有什麽辦法能破冰通航呢?從船長到船員,都在為此冥思苦想。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個船員說:“辦法有了!”他對船長說,“把船上的煤灰、煤渣、垃圾這些深黑色的東西都鋪到冰上,讓這不落的太陽來幫忙,這樣就能使冰化開。”

    這個辦法是否會奏效呢?船長半信半疑。但看著一天天減少的食品,隻好試試。

    全船的人都動員起來了,把能搜集到的煤灰、煤渣、垃圾、灰塵都鋪在船周圍的冰上,鋪在通向沒結冰的海水的那段冰上。好在當時的船都燒煤,不愁大量的煤灰、煤渣等黑色的物品。船員幹得汗流浹背之後,煤灰、煤渣等鋪好了。

    大家耐心地等待著。幾天過去之後,柔和低徊的斜陽,終於使煤灰等物品下麵的冰層變薄、溶化……“高斯號”全體船員歡呼、雀躍,把那個船員抬起來,拋得老高……那麽,又是誰給這位船員授破冰的“錦囊妙計”呢?是富蘭克林。原來,這位船員讀過《富蘭克林傳》,這本書裏記載著美國著名的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首先發現的規律:太陽照射深色的物體比淺色的物體升溫快。不過,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一規律有什麽實際應用,沒有引起更多的人的注意。而這個船員就是受這個知識的啟發,靈活運用這個知識而提出前述建議的。《富蘭克林傳》是一本流傳久遠的名著,美籍華人楊振寧(1922~)在西南聯大求學時就讀過這本書。他對富蘭克林非常崇敬,以至1945年到了美國之後,便給自己取了Franklin或Frank的名字,其他人也叫他Frank。

    那又為什麽太陽照射深色物體升溫比淺色物體升溫快呢?這還得從物體的顏色說起。物體的顏色是由照射它的光線的顏色和它反射、吸收、通過光線的種類決定的,大致規律如下:

    首先,照射光線是單色光時,如果被照射物體能反射全部光線,則物體呈該種光的顏色。例如,紅光照在一張紙上(這張紙如在陽光照射下呈白色),則這張紙呈紅色。因為這時隻有紅色光供它反射,反射的紅光到達人眼,刺激相應視覺細胞形成紅色。

    第二,照射光線是單色光時,如果被照射物體隻能反射某一種光線,如反射光線與照射光線相同,則呈該種顏色,例如紅光照射隻能反射紅光的物體呈紅色;如能反射的光線與照射光線不同,則呈黑色,例如紅光照射隻能反射綠光的物體時呈黑色。

    第三,照射光線是白色光(例如陽光)時,物體的顏色由物體反射、吸收、透過的光線決定:

    反射某一種光線則呈該種光線的顏色,例如反射紅光,則呈紅色;反射全部光線則呈白色,例如白紙;吸收全部光線呈黑色,例如黑布;透過全部光線則物呈透明狀,不顯顏色,例如純淨、透明的水。

    由以上規律我們可以得知,當南極並不溫暖的陽光照在白色的冰雪上時,幾乎所有的可見光(實際上還有熱效應比它們強的紅外線)都被冰雪反射,所以冰不會溶化。我們在夏天穿白色或淺色的襯衣,感覺涼爽些,道理與此相同。但當冰上鋪了黑色煤灰等物品後,太陽光幾乎全部被它吸收(實際上還吸收了更強的紅外線),吸收後的熱量傳給冰雪,冰雪便升溫溶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