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科技創新支撐縣域工業化持續發展。從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來看,經濟發展要經曆要素驅動、製度創新拉動和技術創新推動三個階段。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過去主要依靠製度創新的力量,目前,將進入以技術創新為主的新階段。可以說,推進技術創新是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最佳途徑。科技的先進程度同農業產業化的水平高低密切相關。大力推廣科技使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滲透到生產的前、中、後的各個環節上,引進外地人才,吸收大量高等教育畢業的知識人才,開展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自主培養,使產業化和工業化可持續發展。

    三、人口城鎮化

    縣域小城鎮是農村一定區域範圍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的中心,城鎮是各類企業聚集的載體和依托,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平台,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加速小城鎮建設,推進縣域城鎮化,對帶動農村全麵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的整體實力,在發展戰略角度意義重大。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提高建設的質量。小城鎮大多處於信息不暢、文化落後、技術水平低、投資分散且效益低下的狀態,而發展小城鎮,又常常造成亂占亂用土地、重複建設嚴重、浪費資源、汙染環境等問題。因此,通過適當的製度設定,形成小城鎮布局合理和規劃科學的相對健全的體製和機製十分關鍵。

    (2)小城鎮建設的投融資體製問題。建設小城鎮充分發揮民間投資的作用,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導向,依靠社會資金的多元投資和建設體製。重點在於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行業的市場化進程。如對於小城鎮住宅開發項目,供水、供電、通訊、燃氣等具備自負盈虧條件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衛生事業,可鼓勵國內企業、個人及外商以多種方式參與建設、經營和管理,使其產業化。

    (3)放開小城鎮戶籍。進入21世紀,戶籍製度的改革已經遠遠滯後於社會的發展,農民雖然大量進入城鎮工作、生活,但農民的城鎮戶口問題造成諸多不平等現象,如其子女不能享有在城鎮接受教育的合法權益等。放開農民進入縣級市、縣城及縣以下小城鎮落戶的限製,實行按居住地劃分城鄉人口,按職業確定身份的戶籍登記製度。賦予進城農民在就業、入學、身份等方麵與原城鎮居民以同等待遇,取消歧視性收費。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製度,逐步建立有利於農民成為城鎮居民的社會保障製度,永久性解決農民離土的後顧之憂,使縣域經濟不受戶籍管理製度束縛,引導人才合理流動,加快城鎮化進程。

    四、文化旅遊產業規範化

    文化旅遊是一項關聯度高、輻射力強的綜合經濟產業,文化旅遊優勢已經成為一種綜合經濟優勢,它的帶動作用除體現在傳統的經濟方麵,還體現在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社會和諧、弘揚文化內涵、提升縣域知名度和形象等綜合帶動功能。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鬱,許多地區文化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為大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發展文化旅遊業已成為我國完善城鄉產業合理分工,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選擇。縣域經濟由於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文環境等不同,從而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征,縣域經濟的本質是特色經濟,以文化力驅動經濟,是實現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