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縣域經濟的特征

    縣域經濟是以縣城為軸心,集鎮為紐帶,鄉村經濟為基礎的區域性經濟網絡。具有以下特征:

    1.區域性。

    理解縣域經濟應從經濟活動、經濟優勢方麵進行。縣域經濟是整個區域經濟大係統中的小係統,眾多縣域經濟小係統同其他部分組成了具有整體特征的區域經濟,而每個縣域經濟一般都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和劣勢,體現出自身的區域特點。經濟優勢的區域性,即由於曆史、地理和自然條件等方麵的不同,縣域經濟一般都形成了自己的經濟優勢,包括產業部門優勢和產品優勢等。同時,經濟活動的區域性,說明縣域經濟的運行,即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大體上是在縣區域範圍內進行的。

    2.綜合性。

    由於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國民經濟大係統中的小係統,具有類似國民經濟大係統、大網絡的綜合性特點。它既包括農業、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建材業和服務業等產業部門,並且社會經濟管理機構齊全,因而縣域經濟是經濟和社會功能齊全的國民經濟綜合性小係統。可見,縣域經濟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它覆蓋了生產要素的生產、流通、消費、分配等環節,包括國有經濟、個體經濟等多種經濟形式,並具有相對完備的產業結構和門類,是一個經濟活動比較全麵、社會功能比較完整的綜合性基本單元。

    3.層次性。

    縣域經濟帶有多層次性。縣城經濟、鄉鎮經濟和村經濟是縣域經濟網絡中的三個層次。其中:村經濟層次是基礎層,是縣域經濟的基本單元;鄉鎮經濟層次是中間層,即介於縣城經濟和村經濟之間的層次縣城經濟層次是中心層,它是縣域經濟的中心環節。

    4.開放性。

    縣域經濟作為區域經濟的一個子係統,它通過人、財、物和信息同外界交流,開放性是根本特征。區域內存在著經濟差異與發展梯度,各個部分的發展條件和發展優勢不同,內部間的優勢互補和經濟交流,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封閉、自守必然會導致縣域經濟的發展緩慢,如內陸的老、少、邊、窮地區多數位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人員流動緩慢的開放度較低地區;而沿海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高速發展必然與它們的開放度高聯係緊密。

    二、縣域經濟的作用

    縣域涵蓋“三農”,聯結城鄉,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陣地,縣域實力和活力直接關係到區域經濟的發展。

    1.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

    我國目前人口的70.24%以上居住在縣級區域,農業及礦產資源等主要蘊藏於縣域之中,縣域的發展將直接影響中國的發展速度。中國目前的基礎產業大部分是和縣域相關的,縣域企業吸納了約3億勞動人口,縣域經濟對保證我國工業的快速增長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全方位開放,使中國經濟加入經濟全球化的行列,競爭更加激烈、發展戰略必須重新審視,作為區域經濟的構成部分縣域經濟是蘊涵著巨大潛力的經濟,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隨著“市縣分治、省縣直轄”等縣域管理體製改革的深入和要素市場的發展完善,縣級政府將被賦予更多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主權,以其豐富獨特的資源、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的進入優勢,將會逐漸取代城市經濟成為未來中國區域經濟合作的基礎,也將會成為未來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主要支撐。

    3.發展縣域經濟是培育新增長極的途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