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上可見,所謂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雲集相當數量的不同性質、類型和等級規模的城市,以一個或兩個特大城市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環境和交通條件,城市之間的內在聯係不斷加強,共同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城市“集合體”。

    簡戈特曼認為都市圈或都市帶應以2500萬人口規模和每平方公裏250人的人口密度為下限。因為隻有足夠的人口聚集和足夠的人口密度,才能夠在一片區域內形成生產力的聚集效應。

    世界上第一個都市帶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東北部形成的紐約都市帶,包括波士頓、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華盛頓等40個大小城市。都市帶長965公裏,寬160公裏,占美國麵積的1.5%。人口約70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1/4。這裏是美國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金融中心和重要的加工製造業中心。20世紀世界相繼形成的大都市帶還有美加五大湖大都市帶,即由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加拿大的多倫多、蒙特利爾為核心的北美製造業密集帶;日本以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為核心的占日本全國總人口60%的大東京都市帶;歐盟中以法國巴黎、裏爾、比利時布魯塞爾、安特衛普、荷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德國科隆、埃森、法蘭克福等40多座城市組成的大巴黎都市帶;英國以倫敦、伯明翰、謝菲爾德、利物浦、曼徹斯特等城市組成的大倫敦都市帶。上述這五大都市帶人口3億多,在世界經濟中舉足輕重。近半個世紀,發達國家人口和生產力向都市帶集中的趨勢日益顯著,都市帶已成為先進生產力的載體。

    城市群的分布和組合主要有兩種形式:一、以某個大城市為核心,逐步向外擴展,在其周圍形成若幹中小城鎮的團狀群組。如紐約、倫敦、巴黎、莫斯科周圍都團聚著許多衛星城鎮,我國上海周圍有閔行、吳涇、安亭、鬆江、吳淞、嘉定、金山等衛星城鎮,北京的衛星城職能更分明:京東貿易中心——通鎮;旅遊、高教科研衛星城——昌平;綜合性衛星城——黃村;石油化學工業中心——燕山。二、是由若幹座規模相仿的城市為中心,組成多核心帶狀或塊狀的城市群。如荷蘭的“蘭斯塔德”(意為“環形都市圈”),它包括政府機構集中地的海牙,港口和重工業中心鹿特丹,旅遊和文化事業中心阿姆斯特丹,以及眾多的小型城鎮和濱海旅遊勝地;德國的魯爾區,它是由埃森、多特蒙德、杜塞爾多夫和杜伊斯堡等15個城市構成的一個巨大工業區;烏克蘭的頓巴斯則由頓涅茨克、哥爾洛夫卡、盧甘斯克等城市組成;我國遼寧中部則由沈陽、鞍山、本溪、撫順、遼陽等組成一個重工業區。

    二、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1)從空間形態角度,城市群是城市群體或是城市集合體。即城市空間形態不是單體城市,而是城市組合統一體。在這個城市集合體內,城市分布達到較高的密度。

    (2)從區域角度,城市群是一個城市區域概念,但是這個區域又不同於行政區。城市群通常是跨行政區的,在我國大的城市群一般跨越省級邊界。城市群跨越的各行政區在行政職能上相互獨立,但城市群在發展上依賴於群內內部協調機製。因此,城市群是一個功能城市體而不是行政城市體。

    (3)從內部關係角度,城市群有一個或多個中心城市,並且中心城市對群體內其他城市有較強的集聚和輻射作用。中心城市對整個城市群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隨著城市群的發展演變,多個單中心的城市化地區都市區、都市圈、都市帶重新整合成新的城市群空間結構。因此會出現不同等級、不同結構層次與不同發育程度的城市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