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速度指標最常用的是城市化水平百分點的年變化。

    (3)綜合指標。對於城市化發展水平綜合指標評價體係,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指標構成和方法,本書選擇較為簡明的一種評價方法。

    一個地區的城市化發展水平,主要由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等方麵反映。因此,從經濟實力、經濟結構、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五個方麵可以構建城市化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係。

    經濟實力和經濟結構指標,共同反映了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發展指標體現了城市發展的最終目的;基礎設施方麵的指標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居民的生活方便程度;環境建設指標是反映城市存在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4)綜合指標的因子分析基本思想及因子分析數學模型。

    ①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驟:

    確認待分析的原有若幹變量是否適合作因子分析;

    構造因子變量;

    利用旋轉方法使因子變量更具有可解釋性;

    計算因子變量得分;

    依據得分作出評價。

    四、我國城市化的特點

    (一)城市化及其基礎工業化是由政府發動的

    這種政府發動型城市化具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1)城鎮的建立和發展受政府支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二位一體的城鎮網絡。在某些階段,城市發展的政治指向優先於經濟指向。中央政府以四個直轄市為依托;省政府重點發展省會城市;縣政府主要發展縣城;鎮政府把鎮企業集中於鎮;鄉政府把鄉級企業集中於鄉所在地。幾乎可以說,每級政權都把非農產業集中於自己的周圍。這種城鎮網絡的主要優點是讓各級政權可以集中有限的生產要素重點發展政權所在地的城鎮或非農產業集聚點;其缺陷是容易造成政府利用權力對企業進行過多的行政幹預和經濟侵權。

    (2)由於政府是城鎮化的主體,政府能通過各種有力的措施來限製農村人口向城鎮的盲目轉移。我國政府通過戶口、就業、商品糧、住房等管製措施,使城鎮人口沒有過度膨脹,然而卻形成了城鄉壁壘和城鎮居民的世襲製。

    (3)政府發動的城鎮化可以使政府采取強有力的方式從農業中積累城鎮化、工業化初始階段的建設資金。我國城鎮化初始階段的資金主要來自於農業,但這種積累方式不是通過個人儲蓄、不是通過稅收,主要是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來進行隱性的積累。

    (4)政府發動的城鎮化可以使政府根據某種目標進行“爆發”式的城市化。我國“一五”時期的城鎮化速度和前十年改革時期的城鎮化速度都是驚人的。但政府也可以使城鎮化迅猛減速,我國曆史上的兩次逆城鎮化運動就是一個證明。

    (二)城市化是都市化和農村城鎮化並舉

    都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大都市的集中;農村城鎮化指的是農村人口向縣域範圍內的城鎮的集中過程。一般說來,中國農民在其經濟生活中同城市直接打交道很少,主要是同縣城或建製鎮打交道。絕大部分農民是把自己的農產品生產出來後,通過鎮或縣城進入流通,然後在鎮上換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這是我國獨有的二元城市化結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