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經濟是以區域內經濟的分割為根據,經濟區與行政區的性質和任務不同。行政區實質上是屬於上層建築,是國家地方政權管理下轄的地區劃分。經濟區則不同,他是客觀存在的地域經濟綜合體。行政區劃的著眼點是以經濟為主,兼顧社會(曆史、民族、文化)、經濟和自然地理因素。經濟區劃的著眼點是以經濟為主,主要從事經濟聯係合理性出發,而兼顧社會曆史及自然因素。各級行政區為了行政管理方便起見,特別強調縱向聯係,而且要求有明確的區域範圍。經濟區劃則不然,為了實行合理的勞動地域分工並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特別強調橫向的經濟聯係,而且由於大、中、小經濟中心在地區分布上星羅棋布,在經濟聯係上縱橫交錯,因而各級經濟區的區域範圍必然是相互交織或部分重疊的。

    行政區與經濟區雖然存在上述許多差別,然而也有其一致性。因為上層建築和經濟發展不能截然分開,尤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作為上層建築的國家機構,不僅掌管政權,並有組織管理經濟的職能,何況1949年以後根據經濟建設和民族區域自治的需要,政府對原有行政區劃不斷進行調整,因而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適當結合亦有可能。如目前在一部分省份實行“以市代縣”的做法,就是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做到逐步結合的一種形式,不論在發揮城市的核心作用,或是溝通城鄉物資交流以及經濟體製改革等方麵,都已發揮了積極作用,如果加以適當調整,即可為基層經濟區的基礎。凡此種種都說明在我國經濟區劃過程中適當照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使行政區劃與經濟區劃盡可能地結合起來,不但必要也有可能。當然,我們強調適當照顧行政區劃的完整性,僅具有相對意義,並非一概遷就原有行政區劃,而要從實際出發。

    行政區和經濟區分別是區劃經濟和區域經濟的最終表現形式。區劃經濟和區域經濟,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兩種形態。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確立與完善,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從政府轉變為市場,行政區劃經濟與區域經濟之間的矛盾,已成為製約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政府主導型的區劃經濟向由市場主導型的區域經濟轉變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新動力。所以,在我國經濟由行政區向經濟區轉變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

    二、經濟區的類型

    由於經濟區劃分的目的、任務不同,經濟區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經濟類型區

    以某一經濟現象的客觀分布為對象的經濟區劃,所劃的區域即為經濟類型區。這類經濟區強調內部一致性和區級差異性原則,根據一定的指標,將特征相同的地區劃成一個區。如資源分布區、加工區、經濟發達區、貧困落後地區、出口加工區、經濟特區等。經濟類型區的地域範圍可大可小,可以連成一片,也可以互不銜接,交錯分布在全國各地。有的類型區覆蓋全部國土,如我國按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的東、中、西三大經濟帶。也有的類型區隻分布在局部地區,如我國的經濟特區主要分布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少數地方。

    (二)部門經濟區

    對國民經濟某一產業部門經濟活動的地域劃分,形成部門經濟區。一個國家內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對於某個地區來講,可能有利於某些經濟部門的發展,而不利於另一些經濟部門的發展。通過部門經濟區的劃分,揭示各地區發展條件與發展要求間的矛盾,使每個經濟部門都盡可能地在對它有利的地區發展,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因此,部門經濟區的劃分為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由於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的分類標準不同,因而部門經濟區具有不同的種類。通常分為綜合部門經濟區和單項部門經濟區兩大類。前者如工業區、農業區、運輸區、商業區等,後者如農業區中的畜牧區、林業區、糧食區、棉花區,以及工業區中的冶金工業區、機械工業區、輕工業區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