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涵分析

    (一)投入增長方式的轉變

    (1)發揮生產要素的潛能。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要素、資本要素、自然資源要素、技術要素等。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生產要素的賦存是客觀的,要受到各方麵因素的製約,比如資源稟賦,開發條件,曆史基礎等。但其潛能卻是相對無限的,因為生產要素的潛能既包括量的潛能,也包括質的潛能。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同區域之間的差異十分明顯,有的區域處在經濟發展的初始階段,要素的開發尚處於初始階段,有量的擴張條件和需求。而有的區域量的擴張潛能以至極限,質的潛能尚待發揮。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量的潛能的開發一般會受到特定區域經濟、社會、自然、曆史因素的限製,而質的潛能的開發則可以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技術更新而永無止境地充分利用和發掘。

    (2)優化生產要素的組合。生產要素潛能的開發利用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前提,但單個生產要素是不可能形成生產能力的,當然也就難以發揮各自的作用。生產過程是各個要素組合、協調的過程,但組合的方式有優有劣,並不是簡單的拚湊,其效能也不是機械的相加。各區域生產要素稟賦不同,環境各異,其組合方式必然有其特殊性。在某個特定區域各種要素的組合方式和結構是合理、優化的,但在其他區域卻不一定能夠表現出同樣優化、合理的特征。

    (二)產出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投入效率提高肯定會使產出效率改善,但並不意味著產出效率會同速提高,同量增長。更為重要的是,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特定區域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或效率提高的關係指標應該是產出指標,而不應是投入指標,投入是產出的前提,產出是投入的目的。轉變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率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產出效率。

    (1)產出質量的界定。質量,是一個開放性指標。產品質量的高低,主要是取決於對生產者和消費者需求的滿足程度,不單是一個耐用問題。重要的是一個科技含量問題,也就是說,產出的產品是否反映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水平。產出的產品和勞務質量的好壞優劣取決於各種因素,有觀念因素、管理因素、技術因素、政府監管和生產過程控製等內、外部因素。低效率投入會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高效率的投入也會生產出低質量的東西。進一步講,高效率投入而生產出高效率的產品也不意味著產出結構是合理的。因為,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合理性,主要是由滿足市場需求的能力、宏觀經濟發展中的區域分工、區域優勢要素組合潛能的發揮等因素決定的。

    (2)產出結構的界定。一個特定區域或一個國家提供產品和勞務的結構組合指標,則為產出結構。產出結構,是與特定區域的產業結構直接聯係的指標: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一個特定區域有一個特定區域的產業結構。對於產出結構來講,考核一個國家合理的產出結構,重要的是是否發揮了本國的產業優勢——這是一個屬於國際經濟學範疇的問題;對於一個國家來講,重要的是區域產出結構,考核區域產出結構,則以是否發揮了本區域的產業優勢為標準。所以優化產出結構的首要工作是調整產業結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