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增長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是各個國家和地區都關心的問題。有關經濟增長的研究一直在經濟學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吸引著很多專家和學者。正如羅伯特·盧卡斯所說:“一旦一個人開始思考(經濟增長問題),他就不會再考慮其他任何問題。”在區域一體化的浪潮下,區域經濟增長問題越來越重要。

    一、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商品和勞務總量的不斷增加,即以貨幣形式表示的國內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的過程。經濟增長的快慢通常用一定時期內(一般為一年)國內生產總值或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來衡量。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必須采用不變價格計算,以剔除物價變化的影響。

    經濟發展是指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即經濟發展不僅追求經濟增長,而且追求經濟增長基礎上的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經濟發展要求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能夠解決諸如貧困、失業、收入分配不公等一係列社會問題,保證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包括創造更多的社會就業崗位、提供更好的社會教育及社會福利等;消除與貧困相聯係的被統治和依附他人的意識,把人從奴役和依附中解脫出來,擴大個人的選擇範圍,讓人獲得更大程度的自尊、自由等。顯然,經濟發展是比經濟增長內涵要豐富得多的概念。經濟發展的過程不僅涉及物質產品生產的增加,而且涉及社會和經濟製度的完善和人們價值取向的改變;不僅著重外延擴大再生產,追求經濟規模的擴大,而且更強調內涵擴大再生產,尤其是科技進步和組織管理水平提高帶來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提高。因此,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僅應從量的增長看人均收入水平的變化,而且應從質的提高上分析其國民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分配製度和經濟管理體製的改善等。

    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是既密切聯係又相互區別的兩個概念。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核心內容,沒有經濟總量的增長,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增強,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便成為空中樓閣,但單純的經濟增長並不一定能帶來相應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必須建立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之上,經濟增長的合理限度又必須遵循社會經濟進步原則,符合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進步的要求。兩者的關係可表述為:

    經濟發展=經濟增長 社會經濟進步

    由此可見,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進步的融合,是較之經濟增長複雜得多、深刻得多、廣泛得多、艱難得多的社會經濟過程。

    二、傳統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傳統區域經濟增長理論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均衡增長理論、區域經濟非均衡增長理論。

    (一)均衡增長理論

    均衡增長理論,又稱“大推動增長”理論,均衡增長理論者主張全麵投資,均衡地發展國民經濟各經濟部門。這種理論觀點以羅森斯坦·羅丹的“大推動增長”理論和拉格勒·納克斯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為代表。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執教於英國倫敦大學的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n Rodan)受東歐工業托拉斯之托,開始研究東歐和東南歐比較落後地區如何在戰後進行工業化的問題。1943年,羅森斯坦·羅丹以《東歐和東南歐國家的工業化問題》為標題,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係統地闡述了他的均衡增長理論。羅森斯坦·羅丹認為,發展中國家要從根本上解決貧窮落後問題,關鍵在於實現工業化。要實現工業化,必須增加資本投入,促進資本形成。但是,由於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被貧窮所困,工業落後,基礎設施不健全,勞動生產率低,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亦低,市場容量小,因而小量的投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隻有由政府部門提出一攬子計劃,在確定各部門發展比例的基礎上,實行均衡地、全麵地、大規模地投資,包括基礎設施部門的投資,通過這種投資的大推動,衝破市場狹小的束縛,實現工業化,才能達到經濟發展的目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