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時敏的祖父是明萬曆年間(1573-1619)的內閣首輔王錫爵(1534-1610),王家可謂書香世家,書畫收藏極為豐富,成為王時敏仿古的參考資料。董其昌跟王氏是世交,在他的指點和影響下,王時敏早年多臨摹之作,例如現藏上海博物館的《仿宋元六家冊》便是按宋元古畫原跡臨摹而成。王時敏七十五歲時繪畫的《仙山樓閣圖》,雖然沒有在題識上說明是仿某家某派,但畫中的長披麻皴和礬頭等,皆黃公望的特點。這幅畫的筆墨幹濕濃淡並重,層次變化多端,可見畫家晚年掌握筆墨已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

    “四王”之中的王翬比王時敏小四十歲,王時敏很欣賞王翬,提供不少自己收藏的真跡給他臨摹,並加以教導,傳授仿古心得。王翬二十五歲前主要是摹仿古畫,繪畫還沒有成熟。從三十到六十多歲,是他一生繪畫最得意的時期,作品已經成熟,但縱使已經成名,作品仍然是以仿古為主。六十歲時,康熙皇帝(1654-1722)召他去主持《康熙南巡圖》的創作,完成這幅巨製之後得到皇帝讚賞,王翬更加名震天下,邀請他繪畫的人源源不絕,追隨他的畫家也不少,於是形成了“虞山派”。可是他由於忙於應付那些討畫的人,沒有時間用心繪畫,所以七十歲之後的作品反而沒有六十歲之前優秀。《虞山楓林圖》是他三十七歲時的作品。畫中右麵的高山,山巒呈“S”形層層上疊,山的整體造型顯然是源自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山上有礬頭,山坡以長披麻皴表示江南的丘陵地質,這些都是從臨摹黃公望所得的構圖和筆法。在畫家的題款中,可以知道這幅畫是應朋友的要求繪製家鄉虞山的秋景山水,所以王翬在用黃公望畫法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家鄉風景的切實感受。可以見到,成功的仿古繪畫並非一味模仿古畫,而是學習了古人的優點之後,再於下筆創作時化成自己的體會。

    王鑒是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1526-1590)的孫子,家藏不少古代優秀書畫,王鑒自幼受熏陶而喜歡臨摹古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功底。王鑒有許多仿宋、元畫的作品,《仿古山水屏》十二幅和《仿古山水冊》堪稱仿古集冊中的代表作。他早年主要模仿黃公望,風格與王時敏很接近,晚年吸收五代巨然和元代王蒙的畫法較多,形成自己的藝術特色。王鑒繪畫《長鬆仙館圖》時已七十歲,是晚年之作。這幅畫中,畫家自題“仿叔明長鬆仙館圖”,王叔明即“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王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是構圖稠密,峰巒重疊崢嶸,氣勢磅礴,繪畫山石時牛毛皴、解索皴、卷雲皴交施並用,以加強“密”的效果。現在我們雖然看不到王蒙的原作,但從王鑒《長鬆仙館圖》的構圖和山石皴法中,也能看到王蒙的影子。再如山石用王氏擅長的解索皴,把山石的質感刻畫得細致入微。同時,以尖銳的線條代替早年圓潤的線條,所畫的高山並沒有王蒙那麽崢嶸險峻,比較恬淡平緩,都是王鑒晚年發展出來的個人風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