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的曆史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曆史階段中的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呈現出不同的曆史特點:

    1.十四大以前主要是在堅持與發展毛澤東思想總體框架之下進行縱向比較研究

    這時出版的一些著作,如鄭德榮主編的《毛澤東思想概論》、楊春貴主編的《毛澤東哲學思想新論》、宋一秀主編的《毛澤東哲學思想教程》,都是在論述了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之後,又設專章來論述毛澤東思想或毛澤東哲學思想在新時期的堅持與發展的。十四大以後,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縱向的比較,但也出現了橫向的比較、邏輯的比較,突破了在堅持與發展毛澤東思想這一總體框架下進行比較的研究模式。如,樊瑞平主編的《當代中國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到鄧小平》和林蘊暉的《毛澤東與鄧小平的國際戰略思想比較研究》、金羽的《毛澤東與鄧小平國情分析差異性考察》等論文。

    2.十四大以前人們都是在毛澤東思想總體係之內即把鄧小平理論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來進行研究

    人們一致認為,盡管鄧小平同誌是繼毛澤東之後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是當前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還是應當將鄧小平理論置於毛澤東思想體係之中去學習、研究和宣傳,不把它作為相對獨立的部分去進行研究。這樣的觀點是與十三屆五中全會公報精神相一致的,《公報》明確指出:“鄧小平同誌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提出的一係列觀點和理論,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毛澤東思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由於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我們全黨的指導地位,大家在研究鄧小平理論的時候,既把它看成是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展階段,同時又把它看作是相對獨立的階段,將其作為相對獨立的組成部分進行研究。

    3.十四大以前的比較研究大多數都局限於政治層麵上,主要是對政治意義上的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進行比較

    十四大以後,人們的研究思路逐步拓寬,不僅繼續深化政治層麵的比較研究,而且還對毛澤東的生平活動、個性特征、思維方式甚至生活習慣等進行比較研究。

    4.十四大以前人們主要是在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是一種什麽性質關係這個問題上進行研究,對於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係很少進行更加具體化的探討

    十四大後,在有了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這個總體認定之後,開始研究鄧小平在各個層麵和各個問題上是怎樣繼承和怎樣發展毛澤東思想的,使比較研究具體化了。

    5.十四大以前研究者直接地在自己的題目上冠以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字樣的文章是不多見的

    探討毛澤東鄧小平之間關係的著作也很少。十四大後陸續出現一係列直接以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為題的文章和著作。這表明人們對這種比較的意識越來越自覺。

    6.十四大以前人們沒有明確地對毛澤東鄧小平比較進行一種學理性反思或者進行方法論的自覺思考

    十四大以後人們不僅全麵地開始了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活動,而且對這種研究活動本身進行了一定的思考。

    二、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中取得的若幹成就

    十多年來,毛澤東鄧小平比較研究無論是在宏觀上還是在中觀和微觀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限於篇幅,這裏不可能對此進行全麵概括,隻是從宏觀上作一提要式的闡述。

    (一)對毛澤東鄧小平的曆史地位進行了深入的比較研究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有兩種思路:其一是把毛澤東鄧小平放在整個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當中進行比較,對社會主義理論發展史中究竟有過幾次飛躍以及毛澤東鄧小平在幾次飛躍中各占什麽地位進行思考。有的人主張“四次飛躍說”,這又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迄今為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經曆了四次重大飛躍:一是馬克思主義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二是列寧主義回答無產階級如何在一國奪取政權,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三是毛澤東思想解決社會主義如何奪取革命勝利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問題;四是鄧小平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還有一種“四次飛躍說”,認為,第一次飛躍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第二次飛躍是社會主義由理論到運動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第三次飛躍是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二戰”後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社會主義由一國的實踐到多國的實踐;第四次飛躍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指導下的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前者把毛澤東的思想理論和實踐看成是第三次飛躍,後者將其視為第三次飛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都是把毛澤東與鄧小平的理論與實踐活動看成是並列的兩次飛躍。高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認為前者不夠精確,毛澤東雖然解決了在中國如何奪取革命勝利和建立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問題,但並未解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所以很難說毛澤東已經單獨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一次重大飛躍。針對後者,他指出,戰後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勝利,社會主義由一國的實踐到多國的實踐,從數量上看固然是一種飛躍,但是當時各國基本上不得不照搬蘇聯模式,因此,從質的提高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看並未發生一次飛躍。中國革命的勝利及社會主義製度的建立以及1956年至1957年毛澤東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步探索,盡管在理論上在與實際的結合上都對社會主義有很多新建樹,然而從1957年下半年以後出現了一係列的失誤,因而也未能實現一次飛躍。高放教授主張“三次飛躍說”。他認為,所謂“飛躍”即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重大變化,第一次是19世紀40至9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第二次飛躍是20世紀初至50年代,列寧、斯大林把社會主義從科學理論變為蘇聯模式,形成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理論;第三次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始於毛澤東成於鄧小平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或者稱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樣就把毛澤東在1956年以後的新貢獻,與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鄧小平的新貢獻算為一次重大的飛躍。

    另一種思路是就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來比較毛澤東鄧小平的曆史地位。其根據就是十三大提出十四大進一步肯定的兩次飛躍的學說。這種觀點認為,在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的結合中有兩次飛躍,第一次飛躍是我們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之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第二次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找到了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形成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就是說毛澤東的重大貢獻主要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鄧小平的重大貢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這兩個時期不是分割的,第一次飛躍是第二次飛躍的基礎,第二次飛躍是第一次飛躍的延伸和繼續。

    (二)對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總體關係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龔育之、石仲泉在《學習與研究》1993年第20期發表了一篇題目為《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文章,全麵地闡述了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係,體現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對“繼承與發展”關係研究的學術水平。文章指出,在討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關係時,實際上涉及的是三者之間的關係: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隻有分清楚這三者的關係,才能準確地把握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二者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鄧小平理論是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的否定,是對毛澤東思想科學原理的繼承和發展,並且麵對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在理論上有新的創造和開拓。要分清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晚年的錯誤,明確鄧小平理論與之比較的對象,這是進行比較研究的首要的問題。也就是說鄧小平理論不是與毛澤東晚年的錯誤來比,而是和毛澤東思想科學理論體係來比。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晚年錯誤之間是一種糾正的關係,即是鄧小平理論通過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逐漸得到了形成與發展。鄧小平理論與毛澤東思想之間既存在著繼承關係,表現出連續性和共同點,又有一種發展的關係,表現出階段性飛躍。這種繼承性、連續性和共同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無論是鄧小平理論還是毛澤東思想都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點上建立了兩者之間的連續性;二是理論思路的連續性;三是理論性格的連續性;四是理論內容的連續性。對於它們的發展關係,他們認為鄧小平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發展的結果,但不是一般的、不顯著的、漸進式的增加,而是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飛躍。這種飛躍表現在:一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以政治革命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係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理論體係的飛躍;二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若幹重要的但還不清晰沒有展開的認識,到較為完整、論證嚴密、屬高層次的係統化認識的飛躍;三是鄧小平理論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理論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轉變的飛躍;四是鄧小平理論改變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的若幹傳統觀念,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更加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實現了對社會主義理論整體認識的巨大飛躍。金春明、陳登才主編的《毛澤東思想發展史》,在“導論”中係統地闡明作者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們認為,那種把“鄧小平思想”作為一種獨立的與毛澤東思想平行的理論體係的看法是不可取的。因為鄧小平的思想是毛澤東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不是與毛澤東思想平行的、獨立的、不同的另一種思想。理由是:首先,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唯一指導思想,這是七大以來幾次黨的代表大會都載入黨章的,一直到十四大黨章仍然沒有改變;其次,從鄧小平的思想和理論本身來看,它符合毛澤東思想的軌道;再次,鄧小平本人多次強調自己的東西是毛澤東思想之內的東西。鄧小平的思想理論與毛澤東的思想理論之間的關係是“繼承、堅持、改正、發展”八個字。所謂繼承,就是指鄧小平的思想與毛澤東思想的關係首先是繼承關係,突出表現於在同一軌道上進行同一事業,按同一目標前進的同一理論體係。所謂堅持,就是堅持毛澤東思想中正確的科學理論、立場、觀點與方法。所謂改正,就是改正毛澤東晚年偏離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錯誤,對這種偏離進行撥亂反正,恢複毛澤東思想的本來麵目。所謂發展,就是鄧小平根據新的曆史條件,製定了新的路線,進行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開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

    (三)就毛澤東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貢獻和鄧小平對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的具體內容進行了比較細致的研究

    關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學術界一般認為,始於毛澤東,成於鄧小平,二者之間是先驅和後繼者的關係。這就引出了毛澤東和鄧小平對於這個理論的貢獻的比較研究問題。關於毛澤東對這一理論的貢獻,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多種概括,發表了大量的文章,也出版了不少專著。如石仲泉《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前奏曲——中國共產黨在1956年前後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等文章,許全興的《毛澤東晚年的理論與實踐》、王立勝的《晚年毛澤東的艱苦探索》等著作。但綜合起來看,大家一般認為,毛澤東對這一理論的貢獻表現在:(1)提出了要堅持實事求是,以蘇為鑒,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走中國自己的路的建設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2)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理論;(3)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分若幹階段的思想;(4)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思想;(5)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目標並初步設計了實現目標的戰略步驟;(6)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一係列方針,努力開辟“中國工業化道路”;(7)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經濟體製改革的新構想;(8)提出了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9)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係列方針政策;(10)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建設政治保證的一些思想;(11)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的對外開放和外交政策的一些思想;(12)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的一些思想;(13)提出了關於和平統一祖國的一些設想。學者們認為毛澤東對這些思想的初步提出和論述孕育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胚胎。對於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哪些方麵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怎樣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的,逄先知研究指出: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時期,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和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的群眾路線、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指導思想、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發展目標、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關係、四項基本原則等九個方麵堅持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作者還進一步研究了鄧小平理論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的不同情況,認為大致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完全繼承或者原則上繼承,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如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麵、四項基本原則;一種是毛澤東提出一些重要的思想但缺乏具體實施步驟或者由於條件不具備而沒有做到,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以完善、係統化形成概念,並逐步付諸實踐,如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一種是毛澤東提出的屬於個別的、無意識的、一閃念的有價值的思想,在鄧小平那裏形成了係統的理論,如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一種是毛澤東提出了正確的理論,而後來又偏離了這個理論走到錯誤的方麵,鄧小平糾正了他的錯誤,恢複了正確的東西,又進一步發展這個理論,如關於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務問題;一種是由於國際條件的變化改變了過去的認識,提出新的看法,做出新的判斷,如戰爭與和平問題;一種是嶄新的東西,如關於改革開放的一係列理論和新政策,特別是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