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在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意義上批評了當時我們黨內有些人存在的民粹主義思想。當延安《解放日報》把一篇主旨為“著重改造家庭”從而“鞏固家庭”的社論草稿(題為《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建立在家庭裏》)送呈毛澤東審查時,他鮮明地指出,在民主革命運動中,農民的家庭是必然要破壞的,這是因為,農民紛紛走出家庭的結果就是家庭的破壞,而對走出家庭的成員來說,則是個性的解放。在毛澤東看來,分散的個體經濟(家庭農業和家庭手工業)是封建社會的基礎,不是民主社會(舊民主、新民主、社會主義,一概在內)的基礎,這是馬克思主義區別於民粹主義的地方。因此,走出個體農民家庭是一種個性發展的曆史的必然性,是個性解放和發展以及民主主義革命的必需,至於所要鞏固的家庭隻能是在社會運動中經曆過從封建到民主的改造的農村家庭。民粹主義忽視走出家庭,也就忽視了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對於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而毛澤東主張“不斷地走出,不斷地鞏固,這就是我們的需要。”這正是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個性觀在家庭問題上的重要體現。在《對〈論聯合政府〉的說明》一文中毛澤東還指出:“著重說明民主革命,指出隻有經過民主主義,才能到達社會主義,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天經地義。這就將我們同民粹主義區別開來”,“這個報告與《新民主主義論》不同的,是確定了需要資本主義的廣大發展,又以反專製主義為第一”。“著重說明民主革命”、“反對專製主義為第一”,強調的是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並將其作為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的重要區別。

    其三,明確地把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認同為實現民主主義的曆史前提。毛澤東在1944年8月31日致秦邦憲的信中明確指出:“我在改文(指毛澤東對《解放日報》社論草稿《把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建立在家庭裏》的修改——作者注)中加上了解放個性,這也是民主對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製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

    (二)人的個性與社會主義的關係:沒有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

    毛澤東在探討人的個性與新民主主義關係的同時,也對人的個性與社會主義的關係作出科學的預見,當他把個性的解放和發展作為實現新民主主義的曆史前提的時候,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他還更係統化並帶有結論性質地將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與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共同作為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的曆史基礎和前提。他說:“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隻是完全的空想。”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毛澤東預言“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時候,在理論內涵上,就已經不是將個性的解放和發展僅僅視為社會主義的曆史前提了,同時亦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本身的一個內生變量和內在尺度了。這一理論認識的深刻性是顯而易見的。它不僅指明了人的個性的解放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動力和內在源泉,同時也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內涵著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曆史趨向。

    毛澤東得出這一結論體現出在個性發展問題上的深刻曆史意識。這表明,在毛澤東看來,資本主義雖然在人的個性發展的曆史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曆史杠杆作用,但資本主義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的個性發展問題。事實正是如此。資本主義的經濟聯係、商品交換和貨幣關係,不僅使資本家成為商品市場上獨立的主體,工人也比奴隸和農奴有更大的自由,從而在人的獨立自主的個性意識的確立和發展曆程中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但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由於資本主義變人對人的依賴關係為人對物的依賴關係,使人受物的更大的支配和奴役。工人為生產過程而存在,不是生產過程為工人而存在。工人被並入機器體係這個機構中,成為機器體係的一個附屬物。他們必須犧牲自己作為正常人所固有的發展多種生產誌趣和才能的個性要求,更談不上在自己所生產的產品中肯定自己的個性特點。至於資本家,他們在舊式分工和商品貨幣關係的統治和支配下,同樣也無真實的個性可言。資本家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在殘酷的市場競爭壓力下,不得不為他自己的資本和利潤欲所奴役,變成日益精神空虛的人。舊式分工、私有製和階級統治的存在使人們生活中結成的社會關係變成了對一切人(生產者和剝削者)來說的一種獨立的、淩駕於他們之上的異己力量。它抹殺了人的勞動及其產品中的個性特點,甚至使剝削者都未能保持自己的真實的個性。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所說:“在資產階級社會裏,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既然如此,從根本上解決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的關鍵就在於消滅舊式分工、私有製和階級統治。而這種意義上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隻有在生產力極大發展和社會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因為隻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每個社會成員才能獲得自由和全麵發展自己個性的條件。這樣的基礎隻有在共產主義社會裏才會具備,在共產主義社會裏,人的個性特征才是“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曾經對人的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係作出如下經典論斷:“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毛澤東在七大講話中專門論述個性問題的部分引用馬克思這段話來說明了中國社會的個性發展問題。這說明,毛澤東作出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論斷,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個性理論的深刻把握,而且是在洞察中國社會發展中個性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一個包容了極其深刻和豐富內涵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人學命題。

    對上述兩個關係的認識所顯示出的關於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論觀點表明,毛澤東的個性觀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一,毛澤東的個性觀超越了資產階級的抽象的個性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現實的具體的個性論。這體現在,超越了資產階級往往把爭取資產階級自身的社會自由說成爭取一切人的個性解放的超階級性,強調人的個性的階級製約性;超越了資產階級倡導擺脫曆史條件製約的“絕對自由”個性的超曆史性,強調人的個性的曆史製約性;超越了資產階級把個人同社會、集體抽象對立的孤立的個人個性觀,把個性的發展同社會、集體的發展統一起來。其二,毛澤東的個性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的深層規律。認為,人類發展最終必然落腳到每個人個性能力的發展上,社會曆史發展的最後基本趨向,是在社會發展前提下的人的個性的發展,同時發達的社會生產力並不能直接帶來個性的發展,個性的發展還要求解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屬人性質問題,個人本身能力及其個性的發展既是未來社會發展的動力,又是未來社會進步程度的重要體現。其三,毛澤東的個性觀體現了研究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問題的科學方法論。始終從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結合上探討個性問題,把個性的因素歸結於社會的根源,致力於揭示:社會發展如何製約著每個曆史時代人的個性發展,而每個曆史時代所爭取到的人的個性解放和個性發展又如何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演化和生產關係的變革。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