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在社會政治關係中的任何政治主體,都會對自己所麵對的社會政治事件、社會政治現象產生主觀的反映,形成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識,並在這種意識的導向下從事政治活動,對於社會政治的運行施加影響,以求達到其政治目的。作為政治理論家和政治活動家的毛澤東,不僅作為個體政治主體,而且更重要的是作為中國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集體這些群體政治主體中的著名代表人物處在中國現代政治的運行過程之中的。他對中國政治的運行,對中國現代政治中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和呈現出的諸多政治現象的體認和把握,無論是在感性的層麵上,還是在理性的層麵上,都達到了別人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和水平。正因為如此,他不僅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形成了對中國政治活動的自覺性,而且隨著實踐的發展,不斷從理論上對政治意識和政治活動的規律進行研究,形成了關於政治意識和政治活動的係統思想。這些思想,從理論上講,構成了毛澤東政治哲學的主要邏輯環節和內容;從實踐上講,這些思想曾經對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必將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政治意識及其本質

    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政治意識的一般理論用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並及時總結政治實踐經驗,使其上升到哲學理論的高度,在哲學的層麵上對政治意識進行了多方麵的闡述。在這裏,我們首先分析他關於政治意識的一般觀點,揭示他對政治意識及其本質的總的看法。

    (一)政治意識

    政治意識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所涉及的學科頗多。政治學、社會學、政治哲學等學科,都應當從自己的角度對其進行界定和研究,納入自己的邏輯體係,並對其進行規範性討論。這無論對於各學科的理論建設,還是對指導人們的政治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到目前為止,從有關政治學、政治哲學等學科的研究著作中看,對政治意識辟專題進行探討的尚屬少見。對經典作家關於政治意識的思想的挖掘,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很不夠,對政治意識之內涵和外延的規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上述情況表明,在目前情況下,結合社會政治實踐,挖掘整理經典作家有關思想,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關於政治意識的理論,並以之指導社會政治實踐,是我們理論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客觀地講,雖然學術界對政治意識的本質規定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見,但從哲學的高度看,至少在下述二方麵取得了共識:從內涵上來講,政治意識是指一定的政治主體對自身所麵對的政治關係或政治生活的反映或主觀意識,這種主觀意識或反映又會對政治實踐活動產生一定的作用和影響;從外延上講,政治意識是對政治主觀領域的總稱,它既包括個體政治主體的政治主觀領域,又包括群體政治主體的主觀領域。因此,從更進一步的意義上來說,政治意識這一概念,既集中反映和高度概括了政治主觀領域的根本特征,又反映了作為政治意識的各種表現形態的各種政治觀點,它包括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理論、政治意識形態等等,也就是說,政治意識涵蓋了整個政治的主觀領域。從事實與價值關係的角度看,對政治意識的這種規定,既包括了政治主體對社會政治關係或政治生活的事實判斷,又包括了對這些事實的切身體驗和現實要求,即對社會政治發展的價值判斷。因此,政治的發展也體現了對政治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

    就我們目前所見到的材料看,毛澤東未曾給政治意識下過明確定義,沒有從哲學的角度對政治意識進行明晰的邏輯規定,而且他也很少使用政治意識這一概念。這是客觀的曆史事實。但這種曆史事實本身並不能證明毛澤東沒有這方麵的思想。我們知道,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範疇是實踐經驗的積澱和凝聚。政治意識是政治哲學理論體係中的重要範疇,政治哲學歸根結底來源於政治實踐。毛澤東是偉大的政治家,而且又是極富哲學素養的理論家,理論和實踐在他身上達到了完滿和諧的統一。因此,他在實踐中不可能不對政治意識的有關問題進行闡發,隻不過沒有將其係統化、明確化罷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根本的原因在於毛澤東的哲學致思傾向。毛澤東研究哲學的目的並不在於純理論的邏輯推演,即不在於構築一個理論的體係,而在於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因此,實踐的需要就成為他研究理論的最終歸宿,正因為這樣,他很少給自己所提出和使用的概念下明確的定義。另外,文字語言或概念符號的出現或其內涵的演變也是有自身規律的,一個概念的出現或使用它的頻率的多少與社會發展的趨勢有關,和時代脈搏的跳動有關。在毛澤東從事哲學活動的過程中,“政治意識”這一概念在當時文字符號中也許還不太常用,而毛澤東關於政治意識的許多思想和觀點的研究和闡發,是借助於與此不同的語言符號來表達的。其實這種情形在哲學思想發展史上是常有的。哲學中的一些概念、範疇是後來的哲學家所規定的,其思想則在前人的著述中蘊含著,以萌芽的形式存在著。也正因為這樣,馬克思關於“從後思索”的思維方法論,在研究思想發展史的過程中,才具有現實意義。馬克思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采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這種“從後思索”的思維方法,對思想史的研究來說,就是從思想發展的比較成熟的現代形態,去追溯那些過去的比較不成熟或胚胎形態,把握思想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內在聯係。其目的就在於,一方麵站在現代思想發展的高度去發掘、闡發、弘揚前人思想的現代價值;另一方麵又在前人思想的啟發、感染和激勵下,推進現代思想的更進一步發展。對於毛澤東政治意識概念的研究也不例外,我們正是站在現代政治意識理論發展的高度上,結合當代社會新的實踐,通過分析、考察、研究他的政治實踐和有關政治著作,去探討、挖掘他關於政治意識的思想,使他的許多不係統的論述係統化,使他的隱形的思想顯形化,弘揚他這方麵思想的內在價值,發揮這些思想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促進政治意識理論的發展。這是我們研究毛澤東政治意識概念時必須記住的重要之點。

    關於政治意識概念的闡述,毛澤東在論述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時,使用和闡發了與政治意識相近、相關或包含在政治意識之中的大量的概念,研究這些概念將有助於我們對他關於政治意識概念的闡明。例如,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他使用並闡述了“革命的態度”、“政治主張”等概念;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中,使用並闡述了“政治水平”、“流寇主義的政治思想”等概念;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論述了樹立革命群眾的政治信仰問題;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時期的任務》中,論述了中國各個階級的“政治態度”問題;在《為爭取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中論述“幹部問題”時又提出了“政治遠見”的概念;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使用並論述了“政治警覺性”的概念;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使用了“政治立場”、“政治感覺”等概念;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使用了“工人階級的思想感情”、“政治觀點”和“意識形態”等概念,等等。

    由上麵的列舉可以看出,盡管毛澤東沒有給政治意識明確下定義,但他所闡述的思想確實涵蓋了政治意識內容的主要方麵。首先,這些論述包括了政治主觀領域所有方麵,既有反映毛澤東對個體政治主體主觀領域的看法,又有對作為政治主體的政黨、階級、國家、民族的主觀領域的看法。其次,這些論述涉及到了政治意識中的共性和個性的關係,換句話說,他對政治意識的一般本質特征和這種本質特征的具體表現形態以及二者的關係,都進行了論述。再次,這些論述還涉及到對作為低水平政治意識的社會政治心理和高水平政治意識的社會政治理論或政治意識形態及二者關係的看法。最後,這些論述還有關於作為政治主體的領袖或先鋒隊與一般群眾的政治意識及二者關係的看法。總之,毛澤東對政治意識的論述是豐富的,思想是深刻的。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去挖掘、整理和闡揚。

    (二)政治意識的本質

    政治意識滲透於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麵,政治意識是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麽,人們的政治意識的根源在哪裏呢?如何理解它的本質呢?這是毛澤東在從事政治活動的過程中時刻關注的問題。

    馬克思在揭示包括政治意識在內的社會意識的本質時明確指出,社會意識是人們的“現實關係和活動、他們的生產、他們的交往、他們的社會政治組織的有意識的表現(不管這種表現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毛澤東堅持了馬克思這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曆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並由此出發對政治意識的本質作了科學的規定。他說:“人的社會實踐,不限於生產活動一種形式,還有多種其他的形式,階級鬥爭,政治生活,科學和藝術的活動,總之社會實際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社會的人所參加的。因此,人的認識,在物質生活以外,還從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與物質生活密切聯係),在各種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種關係。其中,尤以各種形式的階級鬥爭,給予人的認識發展以深刻的影響。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在這裏,毛澤東一方麵指出包括政治意識在內的人類認識來源於人們的實踐,另一方麵也指出了人們的經濟地位對人們的政治意識的決定性作用。因為階級就其本質來講,是一個經濟實體,即特定生產關係的承擔者,階級差別的基本標誌,就是它們在社會生產體係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這就是說,“階級地位”實質上是體現了經濟地位。同時,一定階級的經濟地位必然會在階級的人們的思想中有所反映,形成特定經濟地位基礎上的階級的特定的政治意識,所謂“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實質上就是講的意識的階級性或階級的政治意識。

    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政治意識這一基本觀點,是毛澤東分析政治關係的理論支點。他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政治關係、階級關係進行了科學的解剖,並在此基礎上製定了正確的鬥爭策略,指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這一思想之所以會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產生如此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因為階級的政治意識的性質和力量,是政治鬥爭中的一個極重要的問題。要想取得革命的勝利,了解階級之間的關係和敵、我、友問題,對於革命是舉足輕重的。但敵我友的區分需要看政治態度的傾向性,即政治意識的階級性。而要明確政治意識的傾向性,則要找到一個確定政治意識性質的標尺。毛澤東成功地找到了這個標尺,這就是人們的經濟地位決定人們的政治意識。對此,毛澤東闡述了如下主要內容:

    首先,各階級的不同的經濟地位決定了其政治意識的質的區別。基於共同經濟地位的同一階級的人們必然要在政治上產生共同的政治傾向,相反,基於不同經濟地位的不同階級的人們必然要在政治上產生不同的政治傾向。突出的表現是,作為同一階級的人們對於一切關係到本階級利益的政治問題,都有大致相同的政治立場和態度。而不同階級的人們對於一切的政治問題,由於從各自的階級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必然出現不同的政治立場和態度。物質利益是決定同一階級或不同階級之間形成相同或不同的政治態度、政治立場即政治意識的最深刻的原因。這是毛澤東關於這一問題的最基本的觀點。這一觀點體現在他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政治實踐的具體過程中。

    在民主革命初期,根據中國階級結構存在的實際情況,毛澤東認為中國存在著大資產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由於這些階級在經濟中占不同的地位,所以他們的政治意識是不同的,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的階級對當時社會政治生活中產生的重大政治問題會產生不同的政治態度,對於發生的社會革命會產生不同的認識。他指出:“五種人各有不同的經濟地位,各有不同的階級性。因此對於現代的革命,乃發生反革命,半反革命,對革命守中立,參加革命和為革命主力軍之種種不同的態度。”這一思想在1925年寫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中得到了最初的表達,後來隨著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發展逐漸充實和完善。

    其次,同一階級不同層次的人們,由於經濟地位的差異,其政治意識也不盡相同。一般說來,階層是指同一階級內部因生產資料占有程度的不同和由此而導致的經濟地位上的差異而分成的若幹層次(階層還有一種含義,即由各階級出身的分子根據相同的特征組成的社會集團)。處在各個階層上的人們正是由於其階級內經濟地位的不同,才決定了不同階層的人們的政治態度、政治觀點和政治意識形態的差異。毛澤東在分析中國資產階級時,將其分為兩個層次:買辦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並提出了二者具有不同的政治意識。他指出:“在經濟落後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於帝國主義的……他們和中國革命的目的完全不相容。”“是極端的反革命派”。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意識就不同,“他們對於中國革命具有矛盾的態度: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感覺痛苦時,需要革命,讚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著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於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其政治主張為實現民族資產階級一階級統治的國家。”

    毛澤東對小資產階級的分析也體現了他的這一思想。他認為,小資產階級內的各個階層雖然同處於小資產階級的經濟地位,但有三個不同部分,這三個部分的政治意識也是不一樣的。第一部分是有餘錢剩米的,發財觀點極重,雖不妄想發大財,卻總想爬上中產階級地位。這些人膽子小,他們怕官,也有點怕革命。因為他們的經濟地位和中產階級頗接近,對於中產階級的宣傳頗相信,對於革命取懷疑態度。第二部分是經濟上大體上可以自給的,他們也想發財,但趙公元帥總不讓他們發財。他們雖然敢於罵洋人、罵軍閥、罵土豪劣紳,但對反帝國主義反軍閥運動不敢貿然參加,“取了中立的態度”,但絕不反對革命。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這部分人的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迫切希望改變現實,是小資產階級的左翼。

    再次,經濟政治的發展變化決定政治意識的發展變化。經濟和政治是動態發展的,當經濟政治的變化發展有利於或不利於某個特定的階級時,他們的政治意識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其政治態度不斷發生轉變就是明證。毛澤東指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是帶兩重性的階級。一方麵,民族資產階級受帝國主義的壓迫,又受封建主義的束縛,所以,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從這一方麵說來,他們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但另一方麵,由於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性,由於他們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並未完全斷絕經濟上的聯係,他們又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他又指出,一方麵——參加革命的可能性,又一方麵——對革命敵人的妥協性,這就是中國資產階級“一身而二任焉”的兩麵性,所以就決定了他們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成為革命的一種力量;而在另一個時期,就有跟在買辦大資產階級後麵作為反革命助手的危險。他們對於革命的政治態度正是以其經濟上和政治上的利益為轉移的。這就說明了經濟政治的變化發展決定政治意識的變化和發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