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創造性,毛澤東還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在於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於拿了這種對於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這就是說,主體根據對客體的認識,運用必要的物質手段,在實踐中現實地消滅客體的自在的客觀性和異己性,根據自身的需要重新塑造一個符合主體要求的對象。這是主體創造性的最突出的表現,因為它不僅實現了對自在客體的徹底的超越,而且也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最明顯的確證。

    主體的創造性還表現在,主體能夠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實現對自我的超越。毛澤東說:“長期勞動過程中,一麵變革自然,一麵變革自己(生理與性質)。”還說,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鬥爭,包括實現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這雙重任務。這說明,人類改造世界的鬥爭,不僅包含著改造客觀外界的自然(包括社會),而且包括改造自身的自然。人類的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不僅使人身的自然方麵最終能夠置於人的控製之下,而且能夠使人的認識能力、思維方法以及立場、觀點等得到根本改變,從而使主體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實現對自我的新的超越。

    毛澤東認為,主體的能動的創造性的活動是達到主體的自主性、主動性的前提。所以,自主性、主動性從根本上說也是主體的一個特性。這個特性表現為,活動主體對於活動的主客觀條件,對於活動及其結果具有自主的權利。毛澤東不僅強調活動主體對於某一個或某幾個事物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的自主性的意義(這可以從毛澤東對於戰爭過程中主體如何貫徹能動性、創造性,最後達到主動性的分析中得到說明),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始終從人類主體出發,把實現主體對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自我的情感、意誌的控製,最終成為自然界、社會和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具有完全自主性的自由的人,作為人類奮鬥的總目標。進而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改造,隻有在認識必然的基礎上,人們才有自由的活動。人類的曆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曆史。

    毛澤東非常重視對活動主體的理論論證,目的在於使人們在全麵了解主體特性和客觀條件的基礎上為主體活動提供認識和行動的一般原則和方法。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進行的哲學理論創造,和馬克思、恩格斯主要在理論上同各種唯心主義的鬥爭中發展自己的理論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他能夠在實踐的基礎上,既克服一切舊哲學的各自的片麵性,又能夠把哲學從書齋裏呼喚出來,使其變為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這正是我們上麵談到的實踐唯物主義的必然要求和生動體現。在這裏,實事求是成為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毛澤東的一係列方法論學說為主體活動提供了具體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實事求是”原出於《漢書·河間獻王傳》,唐人顏師古把它定義為“各得事實,每求真是也。”毛澤東吸取了其樸素的合理含意,但又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的嶄新內容。正如鄧小平所說,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毛澤東同誌用中國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就肯定了實事求是不僅是對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出色的合乎時代要求的運用和發展,而且是主體活動所必須遵循的普遍法則。

    大家知道,作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主體,其活動必然具有雙重規定性:其一是合目的性,即主體活動的自覺能動性;其二是合規律性,即主體活動的客體製約性。對主體活動的這雙重規定性關係的割裂,往往導致認識活動中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以及實踐活動中的“左”右傾機會主義。毛澤東堅持了實踐唯物主義的立場,用實事求是的理論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辯證的解決。他寫道:“‘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係,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係,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從毛澤東對實事求是這一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它對實踐唯物主義具有下列幾個重要意義。首先,實事求是堅持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一般唯物主義的前提,但又克服了舊唯物主義單純從客體出發,片麵強調客體對主體活動製約性的弊端。認為舊唯物主義的經驗論者否認理性認識的價值,滿足於片麵的感性經驗,並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相反,由於它無視事物本身固有的規律性和本質,極易導向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所以,毛澤東認為,雖然認識開始於經驗,但決不能固守經驗。因為,實事求是的根本在於“求是”,也就是要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理性認識。這就是需要在堅持客觀性原則的前提下,發揮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其次,實事求是積極肯定了主體的能動性的作用,但又克服了唯心主義在這個問題上的抽象性。毛澤東認為,由於客觀事物的本質的特殊性和隱藏性以及各種條件的多樣性和可變性,要獲得對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實事求是的辯證法靈魂。但這必須以尊重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為前提,否則就會陷於主觀主義。所以,毛澤東反複強調:人們要想在工作中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任何人“不可以超越客觀情況所許可的條件去計劃自己的行動”。否則,在實踐中必然失敗。最後,實事求是不僅強調“求是”,還倡導用求得的“是”啟發和引導我們改造世界的行動。因為理論本身並不是目的,隻是改造世界的手段,“抓著了世界的規律性的認識,必須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去”。隻有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把主體的合目的性的內在尺度與合規律性的物的尺度現實地統一起來,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上述分析說明,作為實踐唯物主義的中國化的實事求是理論,是主體活動的普遍法則。但是,它隻是給人們指明了在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主體對待客體應持的一般態度和觀點。而實踐唯物主義所要求的是對現存世界的現實改造,是現實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這就需要把實事求是的一般觀點,具體化為主體活動的具體方式和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